梅苑双语网

中医药学基本常识,2025年最新指南有哪些更新要点?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这些理论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药学的基本常识

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失调来解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治疗原则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2. 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用于解释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如“肝木克脾土”可解释肝气犯胃的病理机制。
  3. 脏腑经络:脏腑是人体功能的核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系统将人体内外连接,维持生命活动的协调。

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主要通过“四诊合参”完成:

  • 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舌质红多属热证,苔白多属寒证。
  • 闻诊: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及嗅排泄物的气味。
  • 问诊:通过询问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
  •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象如浮、沉、迟、数等可反映不同证型。

以下为常见脉象与主病的对应关系:
| 脉象 | 主病 |
|------|------|
| 浮脉 | 表证 |
| 沉脉 | 里证 |
| 迟脉 | 寒证 |
| 数脉 | 热证 |

中医药学的治疗原则

  1.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前者用辛温解表法,后者用辛凉解表法。
  2. 整体调理:不仅治疗局部病变,更注重调整全身机能。
  3. 预防为主:“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强调通过调理体质预防疾病。

常用中药与方剂

中药按性能分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常见中药如黄芪(补气)、人参(大补元气)、黄连(清热燥湿)等,方剂则是根据“君臣佐使”原则组合而成,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等组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中医药学的现代应用

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青蒿素治疗疟疾、针灸镇痛等,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推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


FAQs

问:中医药是否可以治疗急症?
答:中医药在急症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如高热、疼痛等,安宫牛黄丸可用于高热惊厥,针灸可缓解急性疼痛,但急症治疗需结合现代医学手段,确保安全有效。

问:服用中药需要注意什么?
答:服用中药需注意以下几点:1)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2)避免与西药同服时发生相互作用,需间隔1-2小时;3)饮食清淡,忌生冷、辛辣及油腻食物;4)如出现过敏或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