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增城区教育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出了一系列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最新政策,旨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好上学”“上好学”的美好期盼,以下从政策背景、重点内容及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政策背景:回应民生需求,锚定发展目标
随着增城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导入增长,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矛盾一度凸显,为破解“入学难”“择校热”“城乡教育差距”等问题,增城区教育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目标,结合《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了2025-2025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核心聚焦“扩优提质、公平普惠、创新驱动”三大方向,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充足、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显著扩大、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目标。
政策重点:多维度发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保障“有学上”“上好学”
- 学位攻坚工程:针对学位紧张问题,增城区计划三年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2万个,其中小学学位2.8万个、初中学位1.4万个,重点在朱村、中新、荔城等人口密集区域新建12所公办学校,改扩建28所现有学校,2025年秋季学期将新增投入使用学校9所,预计提供学位1.8万个。
- 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推行“名校+新校”“强校+弱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目前已组建教育集团18个,覆盖全区60%以上公办学校,通过师资共享、课程共建、管理互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辐射,2025年实现集团化办学覆盖率100%。
- “双减”政策深化:严格落实“双减”要求,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占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培训,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推行“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提供科普、艺术、体育等多元化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 优化专业设置:围绕增城区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等8个特色专业群,对接企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 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广汽本田、小鹏汽车等20家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每年联合培养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支持职业院校与高校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拓宽学生升学渠道。
- 提升办学条件:投入5亿元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新增实训设备3000台(套),打造“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2025年力争入选“国家优质中职学校”。
(三)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提升专业素养
- 拓宽引才渠道: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名校毕业生引进计划”,2025-2025年计划招聘优秀师范毕业生1000名、引进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0名,重点补充农村学校和紧缺学科教师。
- 完善培养体系:建立“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四级培养梯队,每年组织教师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开展“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等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提高待遇保障:落实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设立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对农村学校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在职称评聘、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
(四)教育数字化:智慧赋能,推动教育公平
- 建设智慧校园:投入2亿元推进“数字教育新基建”,实现全区中小学千兆光纤网络全覆盖,建设智慧教室300间、数字化实验室100间,2025年所有公办学校达到“广东省智慧校园标准”。
- 共享优质资源:搭建“增城教育云平台”,整合名校课程、名师讲座等优质资源,实现城乡学校同步课堂、在线教研常态化,让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实施保障:强化督导,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为确保政策落实,增城区教育局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督导机制,定期对学位建设、集团化办学、“双减”等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24小时教育服务热线(020-32191234),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加大财政投入,2025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6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超25%,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问答FAQs
问:增城区新增的公办学位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如何确保入学公平?
答:新增公办学位主要分布在朱村、中新、荔城、永宁等人口导入较快区域,这些区域近年来新建楼盘密集,学位需求旺盛,为确保入学公平,增城区严格执行“人户一致、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实行“户籍地优先、房户一致优先”的排序规则,同时通过集团化办学和教师轮岗,逐步缩小区域、校际间差距,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公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问:职业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升学”双通道发展?
答:增城区职业教育坚持“就业导向、升学并重”,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薪资水平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通道,学生可通过“3+证书”高考、中高职三二分段、自主招生等多种途径升入高等院校,2025年全区中职学校升学率达65%,未来三年力争提升至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