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中医药保健常识
婴幼儿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中医药保健注重“治未病”,通过日常调养、饮食调理、情志疏导等方法,增强婴幼儿体质,预防疾病,以下从饮食调养、日常护理、常见问题调理及注意事项四个方面,介绍婴幼儿中医药保健的基本常识。

饮食调养:顺应自然,均衡营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婴幼儿的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饮食调理需遵循“温和、适量、多样”的原则。
-
喂养方式
- 母乳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性平味甘,能补益气血、健脾和胃,符合婴幼儿生理需求,哺乳期间,母亲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辛辣及油腻食物。
- 添加辅食:6个月后逐渐添加辅食,顺序为米粉、蔬菜泥、水果泥、蛋黄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避免过早添加盐、糖等调味品。
-
饮食禁忌
- 忌生冷寒凉:如西瓜、苦瓜、螃蟹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消化不良。
- 忌肥甘厚味:如油炸食品、巧克力等,易滋生痰湿,引发食欲不振、积食。
-
食疗推荐
- 健脾开胃:山药粥、小米红枣粥,可增强脾胃功能。
- 清热润燥:秋梨百合蒸蜂蜜,适用于肺热咳嗽、口干咽燥。
日常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婴幼儿的日常生活需顺应自然规律,做到“衣、食、住、行”科学调护。
-
衣着
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弱,衣物宜宽松、透气,遵循“薄而不露,暖而不捂”的原则,春季“捂”不宜过度,夏季防暑,秋季防燥,冬季防寒。
-
睡眠
保证充足睡眠,新生儿每日需16-20小时,幼儿需10-14小时,睡前避免过度兴奋,可轻拍背部或播放轻柔音乐助眠。
-
环境
居室宜通风、向阳,温度保持在20-24℃,湿度50%-60%,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性物质。
常见问题调理:辨证施护,简单有效
婴幼儿常见问题如感冒、腹泻、积食等,可通过中医外治法或食疗缓解症状。
-
感冒
- 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流清涕、无汗,可用生姜葱白水(生姜3片、葱白2段,煮水5分钟)温服,并轻揉大椎穴、风池穴以发汗解表。
-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咽痛、流黄涕,可用菊花薄荷茶(菊花5g、薄荷3g,泡水代茶饮),具有疏风清热的作用。
-
腹泻
- 脾虚泻:便溏、食欲不振,可炒山药15g、焦山楂5g,煮水频服,健脾止泻。
- 伤食泻:腹胀、呕吐、酸臭味,可揉板门穴(手掌大鱼际平面)、摩腹(顺时针方向),促进消化。
-
积食
表现为口臭、腹胀、大便酸臭,可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5g)煮水,或外敷消食贴(丁香、吴茱萸等研末,贴于肚脐)。
注意事项:避免误区,科学育儿
- 慎用药物:婴幼儿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服用成人药物或偏方。
- 疫苗接种:按时接种疫苗,体质虚弱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中医药调理(如玉屏风颗粒)以增强免疫力。
- 情志调护:避免婴幼儿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家长多陪伴、多互动,培养积极情绪。
表:婴幼儿常见中医外治法简表
| 症状 | 推荐方法 | 操作要点 |
|---|---|---|
| 发热 | 掐揉合谷穴、清天河水 | 合谷穴位于手背,清天河水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
| 便秘 | 摩腹、推下七节骨 | 顺时针摩腹,自上而下推七节骨(尾骨端至第四腰椎) |
| 夜啼 | 揉小天心、按揉百会穴 | 小天心位于手掌根部,百会位于头顶正中 |
相关问答FAQs
Q1:婴幼儿能否服用中药?如何选择?
A1:婴幼儿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中药,但需根据体质辨证用药,脾虚者可选参苓白术散,肺虚者可选玉屏风颗粒,剂量需严格按体重计算,避免苦寒、峻猛之品,以免损伤脾胃。
Q2:小儿推拿适合所有婴幼儿吗?有哪些禁忌?
A2:小儿推拿适用于多数常见病症调理,如感冒、腹泻、便秘等,但皮肤破损、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肺疾病者禁用,操作时需手法轻柔,避开骨骼突起部位,每日1次,连续3-5天无效需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