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复工是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经历假期休息后,部分员工容易出现思想松懈、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技能生疏等问题,加之新设备、新工艺、新人员的引入,安全风险显著增加,监理单位作为工程建设的“安全卫士”,必须高度重视节后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与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确保工程项目平稳有序推进。

节后安全教育的核心意义
节后安全教育并非形式化的“走过场”,而是基于假期后人员状态和工程特点的针对性风险防控,从人员层面看,假期生活节奏变化可能导致员工安全意识淡化,返岗后需重新唤醒“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从工程层面看,节后往往面临赶工期、抢进度的压力,容易忽视安全规范,埋下事故隐患,监理单位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能够帮助施工人员快速调整状态,明确安全责任,掌握岗位风险防控要点,从源头上减少“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行为,为全年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设计
节后安全教育应聚焦“意识唤醒、技能强化、责任落实”三大目标,内容需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
-
安全意识再教育
组织学习近期安全生产事故案例,通过剖析事故原因、暴露的问题及教训,强化员工“隐患就是事故”的风险意识,重点强调节后复工的特殊风险,如设备长时间停用后可能出现的机械故障、新进场人员对环境不熟悉等,引导员工克服“假期综合症”,杜绝侥幸心理。 -
岗位技能再培训
针对不同岗位(如特种作业人员、普工、管理人员)开展差异化培训,对特种作业人员,重点复习设备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流程;对新进场或转岗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公司、项目部、班组)补课,确保其熟悉作业环境、安全防护设施及危险源辨识方法,可通过VR模拟、现场演示等方式,提升培训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
管理制度再明确
组织重温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制度文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职责,结合项目实际,梳理节后复工需重点管控的危险源(如深基坑、高支模、起重吊装等),制定专项防控方案,并通过技术交底形式传达至每个班组。 -
应急能力再提升
开展消防、触电、高处坠落等常见事故的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提升员工自救互救能力,演练后及时总结问题,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安全教育的实施与管理
为确保教育效果,监理单位需构建“策划—实施—评估—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系。
- 制定专项计划
结合项目进度和施工特点,提前编制节后安全教育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内容、讲师、考核方式等,报建设单位备案后实施。 - 创新培训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线上通过安全知识竞赛、短视频推送等方式强化记忆;线下组织班前会、安全观摩会,增强互动性,对农民工群体,可采用方言讲解、图文手册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 严格考核评估
培训后通过闭卷考试、实操考核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达标,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记录参训人员、考核结果等信息,作为个人安全资格认证的依据。 - 强化过程监督
监理人员需对施工单位的培训开展情况进行旁站监督,确保培训覆盖全员、内容不缩水,结合日常巡查,检查员工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制度执行情况,对“走过场”行为及时签发监理通知单,督促整改。
节后常见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为提升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可梳理节后常见安全风险及防控要点,形成如下对照表:
| 风险类型 | 具体表现 | 防控措施 |
|---|---|---|
| 人员状态风险 | 思想松懈、注意力不集中 | 召开节后收心会,强调安全纪律;班前开展安全喊话、状态观察 |
| 设备设施风险 | 机械设备长期停用后故障、线路老化 | 全面检查设备安全性能、防护装置、电气线路,试运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
| 环境变化风险 | 新增危险源、作业环境变化 | 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设置警示标识;对深基坑、高边坡等加强监测 |
| 管理漏洞风险 | 赶工期导致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 严格审批复工申请,核查安全条件;合理安排工期,杜绝“抢进度、轻安全”现象 |
相关问答FAQs
Q1:节后安全教育是否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
A1:是的,节后安全教育必须覆盖项目所有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新进场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施工单位需建立参训台账,监理单位核对人员名单与考勤记录,确保“一人不漏”,对于因特殊原因未参训的人员,必须安排补课并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
Q2:如何判断节后安全教育是否有效?
A2:教育效果需通过“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综合判断,过程评估包括培训计划合理性、形式多样性、员工参与度等;结果评估则通过考核成绩、现场行为观察(如是否规范佩戴劳保用品、是否遵守操作规程)、隐患整改率等指标衡量,若发现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违章行为频发,需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增加培训频次或强化现场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