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腺体,位于膀胱下方,包绕尿道根部,大小如栗子,重量约20克,虽然体积不大,但它在男性生殖和泌尿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缺乏对前列腺的常识性了解,许多男性在面对前列腺相关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甚至恐慌,著名病理学家纪小龙教授曾多次通过科普讲座和媒体平台,深入浅出地讲解前列腺的健康知识,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认知,本文将结合纪小龙教授的观点,系统梳理前列腺的生理功能、常见疾病及预防保健措施,为男性健康提供科学指导。

前列腺的生理功能与重要性
前列腺属于男性生殖系统的附属腺体,其分泌物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精液总量的15%-30%,这些分泌物中含有多种酶类、锌离子和 citrate(柠檬酸盐),能够为精子提供营养、增强精子活力,并帮助精子顺利穿过宫颈黏液,前列腺平滑肌的收缩参与射精过程,确保精液正常排出,从功能上看,前列腺的健康直接关系到男性的生育能力和泌尿系统功能,纪小龙教授强调,前列腺疾病的高发与男性年龄增长密切相关,40岁以后前列腺会逐渐出现生理性增生,这是正常的衰老过程,但需警惕病理性变化。
前列腺常见疾病类型及症状
前列腺疾病主要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三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需加以区分。
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前列腺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伴有发热、会阴部坠胀感;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更复杂,可能包括骨盆区域疼痛、排尿不适、性功能障碍等,但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纪小龙教授指出,前列腺炎的诊疗需避免“滥用抗生素”,许多慢性病例并非细菌感染所致,而是非炎症性的“骨盆疼痛综合征”,应通过综合调理改善症状。
前列腺增生(BPH)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与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不尽感,严重时可能引发尿潴留或肾功能损害,纪小龙教授提醒,BPH的症状与前列腺大小不完全成正比,部分患者增生轻微但症状明显,需通过尿流率、超声检查等评估病情,治疗药物包括α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手术适用于药物无效或合并并发症者。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发于65岁以上男性,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晚期可能出现骨转移疼痛、排尿障碍等,纪小龙教授强调,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直肠指检(DRE)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对于PSA升高者,需结合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等,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
前列腺疾病的预防与日常保健
尽管前列腺疾病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可降低发病风险或延缓疾病进展,纪小龙教授提出以下建议:
- 饮食调整:减少高脂肪、辛辣食物摄入,增加番茄红素(如番茄)、锌元素(如牡蛎)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抗氧化和抗炎。
- 规律作息:避免久坐憋尿,每天饮水1.5-2升,夜间减少液体摄入以减轻膀胱负担。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缓解前列腺充血。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泌尿系统检查,有家族史者提前至45岁。
不同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要点
为帮助读者区分常见前列腺疾病,以下表格总结其核心特征:
| 疾病类型 | 高发人群 | 典型症状 | 诊断方法 |
|---|---|---|---|
| 前列腺炎 | 中青年男性 | 尿频、尿痛、会阴疼痛 | 尿常规、前列腺液检查 |
| 前列腺增生 | 老年男性 | 排尿困难、尿线变细 | 超声、尿流率测定 |
| 前列腺癌 | 65岁以上男性 | 无症状或骨转移疼痛 | PSA检测、穿刺活检 |
相关问答FAQs
Q1:前列腺增生一定会发展成前列腺癌吗?
A1:不会,前列腺增生是良性病变,而前列腺癌是恶性肿瘤,两者病因不同,纪小龙教授指出,尽管增生和癌变可能同时存在,但增生本身不会转化为癌症,50岁以上男性若出现排尿症状,仍需通过PSA和超声检查排除前列腺癌可能。
Q2:哪些生活习惯会加重前列腺负担?
A2:以下习惯可能损害前列腺健康:长期久坐(如司机、办公室白领)、频繁饮酒或食用辛辣食物、长期憋尿、性生活过度或禁欲,纪小龙教授建议,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酗酒,保持规律性生活,有助于前列腺健康维护。
前列腺健康是男性整体健康的重要一环,通过了解其生理功能、识别疾病信号、采取科学预防措施,男性可以更好地守护这一“生命腺”,纪小龙教授的科普提醒我们,面对前列腺问题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唯有“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维护泌尿生殖系统的健康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