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是学生们放松身心、调整状态的重要时期,但同时也是安全事故的高发阶段,为了确保同学们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假期,掌握必要的安全教育知识至关重要,以下从多个维度为大家梳理寒假期间需重点关注的安全事项,帮助大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规避潜在风险。

居家安全:筑牢家庭“防火墙”
寒假期间,同学们居家时间较长,需特别注意用火、用电、用气安全。
用电安全:不随意触摸电源插座、插头,不湿手操作电器;使用取暖设备时,远离可燃物,做到人走断电,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引发过热;充电设备不要放在床上或覆盖衣物,防止电池过热起火。
用火安全:规范使用燃气,使用时保持通风,使用后及时关闭阀门;不玩火,不携带火种进入易燃场所,如森林、加油站等;家中常备灭火器,掌握基本使用方法,遇到火情沉着冷静,优先选择逃生并拨打119报警。
防盗防骗:不给陌生人开门,遇陌生人搭讪提高警惕;不随意透露家庭信息,如父母姓名、电话、住址等;独自在家时锁好门窗,遇异常情况及时联系家长或报警。
出行安全:守护旅途“平安路”
寒假期间,探亲、旅游、外出聚会等活动增多,需时刻注意出行安全。
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乘坐公共交通时,遵守秩序,待车辆停稳后上下车;不乘坐无牌无证、超载及非法营运车辆;骑行自行车或电动车时,年满法定年龄,佩戴安全头盔,不逆行、不双手离把。
旅行安全:选择正规旅行社,不参与“低价团”“零负团”;提前了解目的地天气及安全状况,做好行程规划;不单独前往偏僻地区,夜间出行尽量结伴;保管好个人财物,贵重物品随身携带,警惕陌生人搭讪。
极端天气应对:遇雨雪冰冻天气,减少外出,确需外出时穿着防滑鞋,慢行注意观察;雾霾天气佩戴口罩,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遇到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优先选择安全区域躲避,听从现场指挥有序撤离。
网络安全:筑牢虚拟“防护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已成为假期安全的重要一环。
信息保护: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非官方APP;不泄露个人及家庭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家庭住址等;社交平台谨慎添加陌生好友,避免与陌生网友私下见面。
网络诈骗防范:警惕“中奖”“退款”“刷单”等诈骗手段,不轻易转账汇款;不随意扫描二维码,避免落入钓鱼网站陷阱;如遇可疑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或拨打110报警。
健康用网: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避免沉迷网络游戏;不浏览不良信息,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保护视力,每使用电子产品30分钟后休息10分钟。
健康安全:守护身心“晴雨表”
假期期间,同学们需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饮食卫生:注意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吃“三无”食品、过期食品,不购买流动摊贩的不洁食物;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彻底煮熟煮透,避免食物中毒。
疾病预防: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如需前往佩戴口罩;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
心理健康:保持规律作息,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分享内心感受;遇到心理困惑时,主动向家长、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社会实践安全:平衡成长“必修课”
部分同学会在寒假参与社会实践或兼职,需提前做好安全防护。
兼职安全: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兼职,警惕“高薪轻松”的虚假招聘;不抵押身份证、学生证等重要证件;了解用工单位资质,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工作内容、薪资及安全责任。
实习安全: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接受岗前安全培训;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机械伤害、触电等事故;实习期间保持与学校、家长的定期联系。
寒假安全重点事项速览表
| 类别 | 重点注意事项 |
|---|---|
| 居家安全 | 用电不超负荷、用气保持通风、不给陌生人开门、家中常备灭火器 |
| 出行安全 | 遵守交规、不乘黑车、旅行不单独行动、极端天气减少外出 |
| 网络安全 | 不泄露个人信息、警惕网络诈骗、健康用网、不沉迷游戏 |
| 健康安全 | 饮食规律卫生、勤洗手防流感、保持作息规律、关注心理健康 |
| 社会实践 | 正规渠道兼职、不抵押重要证件、签订实习协议、遵守单位规章 |
相关问答FAQs
Q1: 寒假独自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敲门应该如何应对?
A1: 首先通过猫眼或门镜观察陌生人身份,不轻易开门,若对方自称是维修、快递人员,可要求其出示工作证件或联系物业/家长核实;若陌生人纠缠或强行闯入,立即锁好房门,拨打110报警,并联系家长,记住“不与陌生人发生冲突,优先保护自身安全”的原则。
Q2: 参与寒假兼职时,如何识别招聘骗局?
A2: 可从以下几点识别骗局:一是要求缴纳“押金”“保证金”“培训费”的,多为骗局;二是薪资远高于市场水平且工作内容轻松的,需警惕;三是招聘信息模糊,无具体公司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四是面试地点偏僻或非正规办公场所,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终止应聘,并向学校或相关部门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