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现象或个体看似偏离主流,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发思考,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两个废神”与“无常识”这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一种极端状态下的存在形式,以及一种对既定认知体系的颠覆,共同构成了对“正常”与“异常”的深刻反思。

两个废神:被遗忘的神性碎片
“废神”一词,并非指神明本身的衰败,而是特指那些在时代变迁中被边缘化、失去信徒崇拜、沦为文化符号的神性存在,在全球神话谱系中,这样的“废神”不胜枚举,但有两个典型代表,尤其能体现这一概念的内涵——它们分别是北欧神话中的“海拉”(Hel)与日本神话中的“贫乏神”(贫乏神/びんがつかみ)。
北欧的阴影:海拉(Hel)
海拉是北欧神话中洛基与女巨人安格尔波达的女儿,被奥丁贬至尼福尔海姆(冥界),掌管着亡者的归宿,她的形象一半美丽一半腐烂,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共生关系,在维京时代,海拉是敬畏与恐惧的对象,但随着基督教在北欧的传播,奥丁等主神逐渐被圣徒取代,海拉也从一个掌管死亡平衡的神祇,演变为纯粹的“地狱之主”,其神性内涵被简化为邪恶的象征,海拉更多出现在流行文化中,作为反派角色出现,原有的宗教意义几乎消散,成为了一个被“现代化”的“废神”。
东土的凋零:贫乏神(びんがつかみ)
在日本神话体系中,贫乏神是带来贫穷与不幸的神祇,与惠比寿等财富神形成鲜明对比,传统信仰中,人们通过祭祀和驱赶仪式来应对贫乏神的侵扰,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贫困问题逐渐被制度性保障所覆盖,传统的神祇崇拜失去了现实基础,贫乏神的形象也从令人敬畏的对象,转变为民俗故事或动漫作品中的喜剧角色(如《夏目友人帐》中的“猫咪老师”曾短暂变为贫乏神),其神性功能被削弱,最终沦为文化记忆中的“废神”。
表:两大“废神”对比分析 | 特征 | 海拉(北欧) | 贫乏神(日本) | |--------------|-----------------------------|-----------------------------| | 神性领域 | 死亡、冥界 | 贫穷、不幸 | | 原始信仰地位 | 掌管亡者归宿的重要神祇 | 需被驱赶或安抚的负面神祇 | | 衰落原因 | 基督教取代北欧异教 | 现代社会制度弱化传统信仰 | | 现代形象 | 流行文化中的反派、悲剧英雄 | 动漫、民俗中的喜剧或象征符号 |
这两个“废神”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曾是人类面对未知(死亡、贫困)时的精神寄托,但随着认知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其功能性价值被削弱,最终从“活的神”变成了“死的符号”,它们的“废”,并非神明的失败,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无常识:对理性认知的解构与挑战
与“废神”相对,“无常识”则指向一种认知层面的状态——即对普遍接受的知识、规则和逻辑的漠视或颠覆,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无常识”现象屡见不鲜,它可能表现为个体的认知偏差,也可能成为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
无常识的成因:信息茧房与认知惰性
“无常识”的滋生,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密切相关,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使得个体容易陷入“信息茧房”,长期接收单一观点,导致对多元知识的排斥,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倾向于依赖碎片化信息和情绪化判断,而非深度思考,形成“认知惰性”,网络上流传的“水知道答案”“酸碱体质理论”等伪科学,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简单解释的渴望和对权威的盲从,形成了大规模的“无常识”认知。
无常识的表现:从个体到群体
“无常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个体层面,可能表现为对基本科学常识的忽视(如否认疫苗效用);在群体层面,则可能演变为网络暴力、阴谋论传播等极端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无常识”并非完全等同于“错误”,它有时也包含对既有权威的质疑和创新思维的萌芽,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当时看来是“无常识”的,却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区分“建设性的无常识”与“破坏性的无常识”至关重要。
无常识与“废神”的隐秘联系
看似毫不相关的“废神”与“无常识”,实则存在深层的逻辑关联。“废神”的衰落,本质上是人类用“常识”(科学、理性)取代“神学”的过程;而“无常识”的泛滥,则可能是对过度理性化的一种反弹,当科学无法解释所有现象(如情感、意义),当社会规则变得僵化时,人们可能会重新寻求“神性”的慰藉,或陷入非理性的“无常识”狂欢,两者共同反映了人类在认知边界上的挣扎——既渴望理性,又无法摆脱对超验或简单解释的向往。
反思:在“废神”与“无常识”之间寻找平衡
“两个废神”的兴衰史告诉我们,任何认知体系都不是永恒的,神祇会褪色,理论也会过时。“无常识”的警示则提醒我们,理性本身需要警惕教条主义,保持开放与批判,在当代社会,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废神”所代表的传统权威,也不能放任“无常识”对理性根基的侵蚀。
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尊重科学精神,同时敬畏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接纳多元文化,又坚持逻辑与证据的基本准则,正如“废神”中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朴素理解,“无常识”中也偶尔闪烁着突破常规的火花,唯有通过批判性思考,我们才能在历史的尘埃与现实的喧嚣中,找到通往真理的清晰路径。
相关问答FAQs
问1:为什么说“废神”的衰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废神”的衰落本质上是人类认知进步和社会转型的体现,早期人类面对自然和未知的恐惧,创造了神祇体系来解释世界、提供精神慰藉,随着科学的发展(如医学解释了疾病,社会学解释了贫困),许多原本由神祇掌管领域被理性认知所取代,神祇的功能性价值随之弱化,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如基督教取代北欧异教)也会导致旧有神祇的边缘化。“废神”的并非神明的“失败”,而是人类用更先进的认知工具替代了原始信仰的自然过程。
问2:如何区分“建设性的无常识”与“破坏性的无常识”?
答: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可验证的证据。“建设性的无常识”表现为对既有权威或理论的合理质疑,并试图通过新的观察、实验或逻辑推导提出更优的解释,且愿意接受检验(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补充),而“破坏性的无常识”则表现为拒绝证据、情绪化反智,或盲目接受未经证实的观点,常伴随对异见的打压(如反疫苗运动中的阴谋论),前者推动认知进步,后者则可能导致社会分裂与认知倒退,需通过科学教育和媒介素养提升来加以防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