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最新法律常识,普通人最容易忽略的3大法律风险?

你不知道的法律常识

你不知道的法律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法律似乎总是与“法院”“律师”“犯罪”等严肃词汇挂钩,让人感觉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法律渗透在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法律风险或权益保障,以下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法律常识,希望能为你点亮一盏“法律明灯”。

口头承诺也具法律效力,并非“说说而已”

很多人认为“口头协议不算数”,必须白纸黑字才有效,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这意味着,只要双方达成合意,口头承诺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你向朋友借款时,仅通过电话约定“下个月还钱”,若对方保留通话录音或证人证言,这笔债务依然受法律保护。

风险提示:口头协议虽有效,但一旦发生纠纷,举证难度较大,涉及金额较大或重要事项时,尽量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避免“空口无凭”。

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并非绝对自由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网购商品除特殊情况外,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很多人不知道,以下商品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

  1. 定作商品(如定制家具、刻字礼品);
  2. 鲜活易腐商品(如生鲜水果、鲜花);
  3. 报刊、期刊;
  4. 已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
  5. 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其他情形(如内衣、化妆品等涉及卫生的商品,若二次销售可能影响品质)。

注意事项:退货时需确保商品完好,不影响二次销售,若商家拒绝合理退货,消费者可向平台客服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离婚时“全职太太”有权要求经济补偿

在传统家庭观念中,一方(多为女性)放弃事业照顾家庭,另一方外出工作的情况并不少见,若双方离婚,《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条规定,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一方,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补偿金额需结合当地生活水平、婚姻存续时长、贡献程度等因素综合判定。

案例参考:某婚姻存续10年,女方全职照顾孩子和老人,离婚时法院判决男方支付女方经济补偿5万元,体现了法律对家庭贡献的认可。

朋友圈“吐槽”可能侵犯他人名誉权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吐槽”成为日常,但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法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在朋友圈发布不实信息指责同事“偷窃”,或使用侮辱性词汇贬低他人,即使未指名道姓,若他人能识别出具体对象,仍可能构成侵权,需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责任。

建议:表达观点时需基于事实,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涉及他人隐私或负面信息时,应谨慎发布或征得对方同意。

租房合同到期不续租,房东有权扣押押金吗?

许多租客认为“合同到期即可退房,押金应全额退还”,但房东常以“房屋损坏”“未结清水电费”等理由扣押押金,根据《民法典》第七百一十六条,租赁期限届满,承租人返还租赁物时,若房屋存在自然损耗(如墙面轻微褪色、地板正常磨损),房东不得要求赔偿;若因租客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损坏,房东可从押金中扣除维修费用,但需提供实际支出凭证。

操作指南:退租时双方应共同验房并记录房屋状况,如有争议可协商或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避免纠纷。

遇到“医闹”,维权需合法途径

医疗纠纷发生后,部分患者或家属因情绪激动采取在医院设灵堂、挂横幅、围堵医护人员等方式维权,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扰乱医院秩序可处以警告、罚款甚至拘留,正确的维权途径包括:与医院协商、向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向卫生健康部门投诉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明确,医患双方应理性解决纠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违法方式扰乱医疗秩序。


相关问答FAQs

Q1:被宠物狗咬伤,责任如何划分?
A: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若受害人主动挑逗狗导致被咬,饲养人可减轻责任;但若狗未拴绳且无警示标识,饲养人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Q2:直播带货中“虚假宣传”谁来担责?
A:根据《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若主播明知或应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仍推广,需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若主播仅为平台员工,则由平台或商家承担责任,消费者可向任一方索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