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预防疫情小常识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是保护自身健康的重要手段,作为药学院的一员,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更应成为健康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以下从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健康监测、疫苗接种及应急处理五个方面,为大家提供实用的疫情预防指南。
个人防护:筑牢第一道防线
个人防护是预防疫情的核心措施,科学佩戴口罩至关重要,在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与人近距离接触时,应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口罩,确保完全覆盖口鼻,并定期更换(一般4小时一次,潮湿或污染时需立即更换),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揉搓至少20秒,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或打喷嚏后,以及饭前便后,若条件不允许,可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口、鼻,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环境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环境消毒可有效降低环境中病毒载量,日常居家或办公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每日至少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对于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手机、键盘、桌面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1:100稀释)或75%酒精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需注意,含氯消毒剂需现配现用,避免与洁厕灵等酸性清洁剂混用,以防产生有毒气体,衣物、床单等纺织品可常规清洗晾晒,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健康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每日进行自我健康监测是及时发现异常的关键,建议早晚各测量一次体温,观察是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佩戴好口罩,避免与他人接触,并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和诊疗,就医过程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或接触史,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确需前往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并缩短停留时间。
疫苗接种:构建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根据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尽早完成新冠疫苗及加强针的接种,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同时减少病毒传播,接种后需留观30分钟,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出现持续发热、局部红肿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应急处理:冷静应对突发情况
若不慎接触疑似感染者或身处涉疫区域,需保持冷静并采取应急措施,立即自我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并主动向社区或单位报告,配合完成核酸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准确的活动轨迹和接触信息,若出现症状加重,如呼吸困难、持续高热不退等,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自身情况,以便医护人员做好防护转运。
常见消毒剂使用指南
| 消毒剂类型 | 适用场景 | 使用方法 | 注意事项 |
|---|---|---|---|
| 含氯消毒剂(84) | 地面、物体表面、衣物 | 按1:100稀释,擦拭或浸泡30分钟 | 避免与酸性清洁剂混用,对金属有腐蚀性 |
| 75%酒精 | 皮肤、小物件、电子设备 | 直接擦拭,作用1-3分钟 | 易燃,远离火源,不宜大面积喷洒 |
| 紫外线灯 | 空间、物品表面消毒 | 照射30-60分钟,确保无人员在场 | 避免直视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有伤害 |
相关问答FAQs
Q1:口罩佩戴多久需要更换?如何判断口罩是否失效?
A1:一般情况下,医用外科口罩连续佩戴不超过4小时,N95口罩不超过6小时,若口罩出现潮湿、变形、破损或明显污渍,或呼吸阻力增大、有异味时,需立即更换,在接触疑似感染者或进入高风险环境后,即使未达使用时间,也应及时更换。
Q2:居家消毒时,是否需要每天对全身进行消毒?
A2:不需要,日常居家环境中,病毒通过物体表面传播的风险较低,重点应放在手部卫生和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消毒上,过度消毒(如全身喷洒酒精)不仅无必要,还可能刺激皮肤或引发火灾风险,保持良好通风和勤洗手即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