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补课最新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政策从多个维度对补课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涵盖了机构管理、培训内容、收费监管、时间安排等关键环节,形成了系统化的治理体系。

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设立与管理
政策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并在民政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后方可开展培训,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实行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严格管理,严禁资本化运作,明确培训机构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得泄露或滥用学生及家长个人信息,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等名义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
明确学科类培训内容与时间限制
政策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工作日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学校放学后一小时,培训内容须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不得超纲教学、不得提前讲授新课、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或变相考试,线上培训平台需备案管理,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保护学生视力健康。
强化收费监管与资金安全
针对此前存在的“退费难”“高收费”等问题,政策要求培训机构必须明码标价,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培训机构需开设唯一银行托管账户,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有效防范“卷款跑路”风险,严禁任何形式的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保障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落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政策强调学校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后服务内容,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兴趣类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教师应加强作业设计研究,避免机械重复性作业,确需补学的学生由学校免费提供个性化辅导,从根本上减少校外培训需求。
加强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
教育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机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包括责令整改、吊销执照、列入黑名单等,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公众举报违规行为,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
政策要点速览表
| 类别 | 核心要求 |
|---|---|
| 机构资质 | 非营利性登记,不得聘用在职教师,禁止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 |
| 培训时间 | 禁止节假日、寒暑假培训,工作日结束时间不晚于放学后1小时 |
| 符合课程标准,不得超纲教学、组织考试 | |
| 收费管理 | 一次性收费不超过3个月/60课时,预收费全额纳入银行托管 |
| 学校责任 | 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免费提供个性化辅导,减少校外培训需求 |
相关问答FAQs
Q1:政策是否完全禁止所有形式的补课?
A:并非完全禁止,政策主要针对校外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如艺术、体育、编程等)培训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可开展,学校可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免费校内辅导,家庭教育中必要的作业辅导和答疑也不在禁止范围内。
Q2:如果培训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家长应如何维权?
A:家长可通过“双减”举报平台(如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教育部官网举报专栏)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投诉举报,应注意保存合同、缴费凭证、培训证据等材料,若遭遇侵权可向消协或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