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八大常识
狂犬病的定义与病原体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耐低温但对高温、消毒剂敏感,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如狗、猫、蝙蝠等)的唾液经咬伤或抓伤传播,人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但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

传播途径:不止于咬伤
狂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 咬伤或抓伤:最常见的方式,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体内。
- 舔舐黏膜:动物舔舐人的口腔、眼睛或肛门等黏膜部位可能导致感染。
- 器官移植:罕见情况下,感染狂犬病的器官捐献者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受体。
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一般接触(如共餐、拥抱)不会传播狂犬病。
潜伏期:长短因人而异
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但最短可至1周,最长可达1年以上,潜伏期长短与伤口位置(头面部伤口潜伏期较短)、病毒数量、伤口处理是否及时等因素相关,潜伏期内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已在体内复制。
前驱期症状:容易被忽视
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恶心等,随后,伤口部位出现异常感觉(如刺痛、麻木),部分患者对风、水、声音等刺激表现出恐惧(恐水症、恐风症),这是狂犬病的典型特征之一。
急性期症状:进展迅速
进入急性期后,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
- 肌肉痉挛(尤其是咽喉肌)
- 吞咽困难、流涎
- 精神失常、幻觉
- 麻痹(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此阶段患者具有传染性,需严格隔离治疗。
预防措施:三级预防体系
狂犬病的预防分为三级:
- 一级预防:管理传染源,如为宠物定期接种狂犬疫苗,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 二级预防:暴露后处置,包括:
- 立即清洗伤口: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反复冲洗至少15分钟。
- 接种疫苗:按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通常5针法)。
- 注射免疫球蛋白:严重伤口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提供被动免疫。
- 三级预防:暴露前免疫,高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可提前接种疫苗。
误区澄清:这些认知是错误的
| 误区 | 正确说法 |
|---|---|
| 只有疯狗才会传播狂犬病 | 健康动物也可能携带病毒并传播 |
| 被抓伤不需要处理 | 任何破损皮肤接触动物唾液均需及时处理 |
| 疫苗接种后终身免疫 | 狂犬疫苗保护期通常为6个月-1年,再次暴露需重新评估 |
全球与中国防控现状
全球每年约5.9万人死于狂犬病,其中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中国通过推行“犬只免疫+人用疫苗普及”策略,狂犬病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农村地区仍是防控重点,公众需提高防范意识,避免接触可疑动物,并规范处置暴露风险。
相关问答FAQs
Q1:被自家宠物抓伤后,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A1:需要,即使宠物已接种疫苗,也不能完全排除其携带病毒的可能(尤其是疫苗未完全生效或保护期过后),建议立即对伤口进行清洗,并尽快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Q2:狂犬病疫苗可以提前打吗?
A2:可以,暴露前免疫适用于高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救助工作者等,接种程序通常为3针(第0、7、21天),可提供快速保护,减少暴露后的处置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