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水灾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中班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提出了特殊要求,由于中班幼儿年龄小(4-5岁),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有限,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建立水灾安全的基本认知,掌握简单的自救技能,从而在突发水灾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认识水灾:从生活场景到危险感知
水灾通常指由于暴雨、洪水、内涝等原因导致的积水现象,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于中班幼儿而言,直接讲解水灾成因可能过于抽象,教师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直观感受水灾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展示“洪水淹没小房子”“小动物们爬到高处躲避”等卡通画面,让幼儿理解“水太多会带来麻烦”,需强调“不随意靠近积水”“不在水边玩耍”等基本原则,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危险规避意识。
教师还可以设计“水的两面性”主题活动,让幼儿讨论“水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喝水、洗手、浇花)和“水太多会怎么样”(淹没道路、冲走物品),引导幼儿辩证看待水的特性,既不恐惧水,也不轻视水的危险,通过这样的互动,幼儿能逐渐理解“水灾”是“不受控制的水”,需要特别小心。
水灾来临前的准备:从小习惯到大安全
水灾虽然突发,但提前做好准备能有效降低风险,中班幼儿的安全教育应侧重“可操作、易记忆”的准备事项,教师可以将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或情景模拟游戏,帮助幼儿巩固记忆。“天气预报说大雨,家里物品收好啦;手电筒和应急包,放在门口不乱拿;跟着大人不乱跑,安全地点要记牢。”
具体准备事项可分为家庭和幼儿园两部分,在家庭中,家长可与幼儿一起准备“家庭应急包”,包含饮用水、干粮、手电筒、常用药品等物品,并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这些东西是我们在家里遇到困难时的小帮手。”在幼儿园,教师需组织幼儿熟悉安全路线和躲避地点,如“教室门口的高台阶”“二楼的活动室”,并通过定期演练,让幼儿在听到“警报声”(如摇铃、模拟雨声)时,能迅速跟随老师有序撤离。
教师还应教育幼儿“记住重要信息”,如父母的姓名、电话家庭住址,可通过“电话号码儿歌”“家庭地址拼图”等游戏形式,让幼儿在趣味中掌握关键信息,为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做准备。
水灾中的自我保护:冷静应对是关键
水灾发生时,幼儿的冷静应对至关重要,教师需通过模拟演练和角色扮演,教会幼儿“不慌张、听指挥、会求助”的基本原则,设计“洪水来了怎么办”的情景游戏,让幼儿扮演“小兔子”,教师扮演“兔妈妈”,引导幼儿练习:“跟着妈妈往高处跑,不推不挤慢慢走;如果妈妈不见了,找穿制服的叔叔阿姨帮忙。”
针对不同场景,教师需细化教育内容:
- 室内避险:若洪水进入室内,应立即关闭电源,爬到桌子、柜子等高处,避免接触积水(积水可能带电或有尖锐物品),教师可通过“高处安全岛”游戏,让幼儿练习快速爬上指定物体,并保持安静等待救援。
- 室外撤离:若需转移,应避开电线杆、广告牌、大树等危险物体,沿着老师指引的路线路线前进,不擅自行动,教师可利用幼儿园的户外场地,设置“模拟洪水区”和“安全通道”,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正确的撤离方法。
- 被困求助:若被洪水围困,应向高处转移,并通过挥动鲜艳衣物、敲击金属物品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同时大声呼救:“救命啊!我在这里!”教师可组织“信号传递”游戏,让幼儿练习用不同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增强被困时的应对能力。
灾后注意事项:健康与心理并重
水灾过后,环境可能存在卫生隐患和安全隐患,教师需引导幼儿注意灾后安全,不饮用生水、不触摸被洪水浸泡的物品、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可通过“健康小卫士”评比活动,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通过绘本阅读(如《洪水来了之后》)、绘画表达等方式,帮助幼儿疏导因灾害产生的恐惧情绪,让幼儿感受到“灾难会过去,我们依然安全”。
水灾安全知识小贴士(表格)
| 类别 | |
|---|---|
| 认识水灾 | 不靠近积水、不在水边玩耍,了解水灾会淹没道路、损坏房屋。 |
| 提前准备 | 家庭应急包(水、食物、手电筒),记住父母电话和家庭住址,熟悉幼儿园安全路线。 |
| 避险方法 | 室内爬高处、关闭电源;室外走安全通道、避危险物;被困发信号、找大人帮忙。 |
| 灾后注意 | 不喝生水、不碰脏物、勤洗手,表达恐惧情绪,相信大人会保护自己。 |
相关问答FAQs
问:中班幼儿年龄小,如何让他们真正理解水灾的危险而不感到恐惧?
答:教师应采用“正面引导+趣味体验”的方式,避免使用过于惊悚的图片或视频,可通过绘本故事、卡通动画等形式,将水灾拟人化为“淘气的洪水宝宝”,强调“洪水宝宝来了,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互动环节,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安全技能,同时反复强调“老师和大人在会保护你”,减少幼儿的恐惧心理。
问:如何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渗透水灾安全教育,而不只是集中开展一次活动?
答:水灾安全教育应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在雨天开展“雨天安全小课堂”,讨论“打伞时要注意什么”“积水处能不能走”;在区域活动中设置“安全小剧场”,提供玩偶、积木等材料,让幼儿模拟水灾场景中的自救过程;在每周的安全教育日,轮流开展不同主题的自然灾害教育(如地震、火灾、水灾),通过长期、重复的渗透,让幼儿将安全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