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心脑血管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及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死因之一,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其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了解心脑血管常识,对预防疾病、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与成因
高血压:沉默的杀手
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140/90mmHg,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竭等风险,其成因包括遗传、高盐饮食、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
冠心病:心脏的“供血危机”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典型症状为胸痛(心绞痛),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胆固醇、糖尿病、缺乏运动等。
脑卒中:突发的“脑血管意外”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房颤动等引起,症状包括突发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视力障碍等,需紧急就医,否则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
心力衰竭:心脏的“动力衰竭”
心脏长期负荷过重或受损(如心肌梗死、高血压)后,泵血功能减弱,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主要危险因素
- 不可控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性别、家族遗传史。
- 可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精神压力大。
预防措施
合理膳食
- 减少钠盐摄入(每日≤5g),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饮料)。
- 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鱼、豆类)及不饱和脂肪酸(坚果、橄榄油)的摄入。
规律运动
-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以上。
- 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
控制体重
- 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戒烟限酒
- 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需彻底戒烟。
- 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25g,女性≤15g(相当于啤酒750ml、葡萄酒250ml或白酒50ml)。
管理基础疾病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药,控制目标: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7.0mmol/L。
定期体检
-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血脂、血糖、血压,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可早期发现血管病变。
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与日常护理
急救处理
- 胸痛疑似心梗: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安静,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禁忌时),避免随意移动。
- 脑卒中症状:牢记“FAST原则”:Face(面部歪斜)、Arm(手臂无力)、Speech(言语不清)、Time(立即就医),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
日常护理
- 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减剂量(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
-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
- 冬季注意保暖,血管收缩易引发血压波动,外出穿戴围巾、手套。
不同年龄段心脑血管健康重点
| 年龄段 | 健康重点 |
|---|---|
| 青少年(<18岁) | 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控制体重,避免吸烟,预防肥胖及高血压早期化。 |
| 中青年(18-65岁) | 定期体检,管理压力,戒烟限酒,控制三高,避免长期熬夜。 |
| 老年人(>65岁) | 预防跌倒,遵医嘱用药,监测血压血糖,注意保暖,保持适度社交与运动。 |
相关问答FAQs
Q1:哪些症状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A:常见预警信号包括:胸痛、胸闷(尤其活动后加重)、心悸;突发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视力模糊、吞咽困难;下肢水肿、乏力等,若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Q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注意事项?
A:阿司匹林可抗血小板聚集,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应人群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等),注意事项:① 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② 定期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③ 有胃溃疡、出血倾向者慎用;④ 不可自行停药,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