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计划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计划立足多民族国情,以政策解读、知识普及、文化浸润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宣传教育目标与原则
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计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明确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深化理论武装,推动党的民族政策理论深入人心;二是增进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融为一体;三是强化实践导向,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氛围,计划实施中坚持四项原则:
- 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 精准滴灌: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分类设计宣传内容与形式,避免“一刀切”;
- 融入日常:将宣传教育与群众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相结合,实现潜移默化;
- 守正创新:传承弘扬民族团结优良传统,同时运用新技术、新载体增强宣传实效。
与实施路径
(一)分层分类开展政策理论教育
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基层群众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教育方案,对党员干部,将民族政策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通过专题培训、研讨交流提升政策执行能力;对青少年,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编写适合不同学段的教材,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红色研学”等活动;对基层群众,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等阵地,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政策,举办“政策宣讲进万家”活动。
(二)构建多元化宣传矩阵
-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在报纸、电视、广播开设专栏专题,同时利用短视频、直播、H5等新媒体形式,打造“指尖上的宣传课堂”,制作《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动画,通过生动故事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 文化载体浸润:创作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如话剧、歌舞、影视剧等,举办“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增强认同;
- 品牌活动引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邻里节”“结对认亲”等品牌活动,推动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三)深化实践育人与社会参与
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评选,鼓励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等结合职能开展特色创建活动;支持志愿者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支教、支医、科技帮扶,通过实践促进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建立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及时优化宣传策略。
保障措施与长效机制
为确保宣传教育计划落地见效,需强化三方面保障:
- 组织保障:成立由党委统战部、民宗局牵头,宣传、教育、文旅等部门协同的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 经费保障:将宣传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支持;
- 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民族政策宣传骨干,吸收“石榴籽”宣讲团、民间艺人等基层力量,壮大宣传队伍。
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考核体系;定期开展民族政策理论研究,为宣传教育提供学理支撑。
预期成效与社会影响
通过实施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计划,预计将实现以下成效:一是各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知晓率显著提升,“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根基更加牢固;二是各民族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普遍增强;三是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更加坚实;四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示范。
相关问答FAQs
问: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计划如何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特色活动?
答:针对青少年群体,计划注重“寓教于乐、润心无声”,具体包括:开发互动式数字课程,如“中华民族知识图谱”线上答题平台;开展“石榴籽”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民族地区体验民俗文化;举办“民族团结故事会”“手绘民族情”绘画比赛等,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成长全过程,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能力,确保教育效果。
问:如何评估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
答:计划采用“定量+定性”“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定量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统计群众对民族政策的知晓率、认同度变化;定性方面,组织专家开展实地调研,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反馈,评估活动感染力和实际效果,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宣传策略,确保计划科学有效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