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如何科学防治?专家支招!

呼吸道疾病是一类影响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等呼吸系统健康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等,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易季节性流行等特点,尤其在秋冬季节或空气质量不佳时,发病率显著上升,掌握科学的呼吸道疾病防治常识,对保护个人及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呼吸道疾病防治常识

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触摸口鼻)及气溶胶传播(在密闭空间中长期悬浮的微粒),以下人群属于高危群体: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肺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者,吸烟、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作息不规律、营养不良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科学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以“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或打喷嚏后。
  • 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用手直接遮挡,防止手部接触传播。
  • 避免触摸口鼻眼:手部可能携带病毒,减少触摸面部可降低感染风险。

环境与行为防护

  • 保持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
  • 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医院或空气质量差时,科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多摄入维生素C、蛋白质等)、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 接种疫苗:建议高危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也可根据医生建议接种。

特殊场景防护

  • 公共场所:尽量减少在密闭空间长时间停留,优先选择开放、通风良好的场所。
  • 家庭防护:若家庭成员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尽量分室居住,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专人专用,并定期消毒。

早期识别与症状管理

呼吸道疾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乏力、鼻塞流涕等,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9℃;
  • 呼吸困难、胸痛、嘴唇发绀;
  • 儿童出现精神萎靡、拒食、呼吸急促;
  • 原有慢性疾病症状加重。

常见症状家庭处理建议

症状 处理方法
发热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退热贴),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多饮水。
咳嗽 避免刺激性食物,可饮用蜂蜜水(1岁以上儿童)或遵医嘱使用止咳药。
咽痛 淡盐水漱口,含服润喉片,避免用嗓过度。
鼻塞流涕 生理盐水喷鼻,热敷鼻部,保持空气湿润。

规范治疗与康复注意事项

合理用药

  • 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性感冒、流感等无效,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对症治疗:根据症状选择药物,如退热药、止咳化痰药等,避免多种药物混用导致不良反应。

康复期管理

  • 充分休息:保证每日7-9小时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 营养支持:摄入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瘦肉、鱼类),多吃新鲜蔬果。
  • 监测病情: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新症状(如咳血、咯黄痰)需及时复诊。

公共卫生与社会责任

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需要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公众应积极配合疾病防控措施,如出现症状主动居家隔离,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医疗机构需加强预检分诊,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相关部门应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
解答:普通感冒通常症状较轻,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一般无发热或低热,病程约5-7天;流感则起病急,多为高热(39-40℃),伴有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可能引发肺炎等并发症,病程更长(1-2周),若出现高热不退或呼吸困难,需警惕流感并及时就医。

问题2: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怎么办?
解答: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能与免疫力低下、护理不当或基础疾病有关,建议:①保证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D和锌;②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③适度锻炼,增强体质;④若感染频率超过每年6-8次,建议进行免疫功能检查,排除免疫缺陷等问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