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更新,2025年有哪些新变化?

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法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基础,以《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核心,以多项专项规划和意见为补充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为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现

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建设经历了从“补充”到“重点”、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演变历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5年)》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重要议题,明确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从资源供给、普惠发展、规范管理等方面系统部署改革任务,标志着学前教育进入“深化改革”新阶段,2025年,《“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聚焦“普惠优质”目标,提出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的具体指标,这些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形成了覆盖规划、投入、办园、师资、安全等多维度的法规框架。

核心政策内容与导向
当前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核心导向体现在“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科学保教”三大原则上。

  1. 强化公益普惠属性:政策明确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通过生均财政拨款、租金补贴、教师待遇保障等举措,降低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严禁民办园上市融资,要求社会资本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运营等方式控制公办园或非营利性民办园。
  2. 规范办园行为:《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招生、收费、保育教育、安全管理等作出详细规定,强调幼儿园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杜绝“小学化”倾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则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明确了幼儿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为科学保教提供实操指引。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政策要求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和定期注册制度,将幼儿园教师纳入教师职称评聘体系,并逐步实现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2025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进一步提出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政策实施成效与挑战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达29.17万所,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十年间毛入园率从50.9%提升至89.7%,政策落地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资源不足、民办园监管难度大、幼儿教师队伍稳定性待提升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加强政策执行监督,推动学前教育从“有园上”向“上好园”迈进。

政策法规框架概览
为更直观呈现政策体系,以下为部分关键法规及核心内容摘要:

法规名称 发布年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目标,明确政府责任
《幼儿园工作规程》 2025(修订) 规范幼儿园管理,强调保教结合与安全防护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5 系统部署普惠发展、规范办园、师资建设等任务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2025 聚焦普惠优质,提升保教质量,完善保障机制

相关问答FAQs
Q1:当前学前教育政策如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A:政策通过“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综合施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二是建立普惠性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并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三是规范民办园收费行为,严禁过高收费或变相收费,同时通过发放学前教育券、减免保教费等方式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Q2:政策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A:政策从课程、师资、监管三方面发力:一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严禁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二是加强幼儿园教师培训,树立科学保教理念;三是建立动态监管机制,教育部门定期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对违规机构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园许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