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核心阵地,始终将人才工作置于战略高度,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教育系统人才发展的政策,形成了涵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政策体系:多维度构建人才支持网络
教育系统的人才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围绕教师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展开,从国家层面看,《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地方层面,各省(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例如北京市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广东省推出“强师工程”,浙江省推行“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政策格局。
核心举措:精准施策破解人才发展瓶颈
-
引才聚智: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
教育系统通过“绿色通道”“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全球英才,高校普遍设立“特聘教授”“青年学者”等岗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补贴、子女教育等配套支持,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青年长江学者计划”每年支持数百名优秀学者开展创新研究;地方高校通过“校地合作”引进产业人才,促进产学研融合。 -
育才强基: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构建“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的全周期培养模式,师范院校推进“新师范”建设,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每年培训数百万名中小学教师;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国内外访学,提升专业素养,职业教育领域则通过“双师型”教师认定、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等举措,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
**用才激活力:创新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破除“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允许教师采用专利、成果转化、教学案例等作为职称评审依据;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
**留才暖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着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多地建设“教师公寓”,提供租金优惠或产权房;开通教师子女入学“绿色通道”,保障其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如“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评选,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地方实践:特色化人才政策百花齐放
下表列举部分省市教育系统人才政策的特色举措:
| 省份 | 政策名称 | |
|---|---|---|
| 上海市 | “上海市特级教师”评选 | 每年评选100名特级教师,给予每人10万元奖励,并成立工作室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
| 四川省 |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 对乡村教师按月发放生活补贴,职称评聘放宽条件,设立专项培养基金支持专业发展。 |
| 江苏省 | “苏教名家”培养工程 | 遴选50名基础教育领军人才,给予每人50万元培养经费,支持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
政策成效:人才队伍规模质量双提升
得益于系列政策支持,我国教育系统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25年,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达1880.36万人,其中高校教师达188.52万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58.6%,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数量显著增加,为教育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相关问答FAQs
Q1:教育系统人才政策主要面向哪些群体?
A1:政策覆盖全学段、全类型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高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重点支持青年教师、高层次人才、“双师型”教师等群体。
Q2:非公办学校教师能否享受教育系统人才政策?
A2:部分政策惠及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通常面向公办和民办学校教师开放;职称评聘、荣誉评选等政策也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具体以各地实施细则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