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国家教育部2025研学政策新变化?对中小学生有何影响?

国家教育部对研学政策近年来持续深化推进,旨在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促进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革新,更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路径。

国家教育部对研学政策

政策演进与核心目标

国家教育部对研学政策的探索始于21世纪初,但系统性推进以2025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为标志,该文件首次明确研学旅行的教育定位,提出“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的要求,将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研学旅行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出台,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

政策的核心目标可概括为“立德树人、实践育人”,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文化、科技等场景,实现以下教育价值:一是增强家国情怀,让学生在红色教育基地、历史遗迹中感悟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二是提升实践能力,通过科学探究、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全面发展,在集体生活中锻炼团队协作和自主管理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

国家教育部的研学政策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框架体系,覆盖课程设计、资源保障、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

(一)课程与教学规范化

政策明确要求学校将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避免“只旅不学”,历史课可结合历史遗迹开展实地考察,地理课可依托自然地貌进行野外实践,教育部鼓励学校开发校本研学课程,制定详细的研学方案,包括主题确定、路线规划、任务设计等,并强调“小学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以省情国情为主”的梯度设计,确保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

(二)资源整合与基地建设

为解决研学资源分散问题,教育部推动建立“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认定体系,联合文旅、农业、科技等部门命名了一批国家级研学基地,涵盖博物馆、科技馆、自然保护区、美丽乡村等类型,鼓励地方政府挖掘本地资源,建设区域性研学基地,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网络,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基地开发了针对中小学生的专题研学课程,实现了资源与教育的精准对接。

(三)安全保障与经费保障

安全是研学旅行的底线要求,教育部强调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学校、家长、基地、承办机构的责任,要求购买意外险、配备随队医护人员、制定应急预案等,在经费方面,政策规定研学旅行费用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成本费用,通过财政补贴、社会捐赠等方式减轻家庭负担。

(四)师资队伍建设

研学旅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通过专项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与组织能力,鼓励吸纳基地讲解员、非遗传承人、科研人员等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形成“学校教师+行业专家”的协同指导模式。

政策成效与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实践,研学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已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超1亿人次,研学基地数量突破2万个,学生通过研学活动,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升,某中学开展的“黄河生态保护”研学项目,让学生实地考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撰写的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参考,实现了“研”与“学”的深度融合。

政策实施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地区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研学课程同质化严重;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学校研学开展率较低;专业师资短缺,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对此,教育部提出未来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强课程研发,推出国家级研学精品课程库;二是推动城乡共享,通过“研学流动站”等形式向农村学校倾斜资源;三是强化评价机制,将研学成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是深化科技赋能,利用VR/AR等技术开发虚拟研学项目,弥补实地研学的局限性。

研学政策支持体系概览

为更直观呈现政策支持内容,以下从资金、资源、技术三方面梳理政策支持体系:

支持维度 政策措施 实施主体
资金支持 中小学研学旅行专项经费补贴 地方财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
资源支持 国家级研学基地营地认定与动态管理 教育部、文旅部等11部门
技术支持 “智慧研学”平台建设,整合课程资源与预约服务 教育部、科技企业

相关问答FAQs

问:研学旅行与普通旅游有何区别?
答:研学旅行以“教育性”为核心,区别于普通旅游的休闲性,其特点是: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课程设计紧密联系学科知识;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全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有系统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能力提升而非单纯游山玩水,在长城研学中,学生需考察长城的建筑结构、历史作用,并完成探究报告,而非单纯的观光游览。

问:如何确保研学旅行的安全?
答:安全是研学旅行的首要前提,教育部建立了“四维安全体系”:一是责任落实,学校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职责;二是行前培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三是过程管理,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实时监控活动动态;四是保险保障,为每位学生购买足额意外险,政策要求研学基地必须通过安全评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后方可开展活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