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A型引起的以禽类为主的烈性传染病,该病毒不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还可能突破种间屏障感染人类,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掌握相关常识对于科学防控、降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属于正黏病毒科,其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易发生抗原漂移和转变,导致病毒变异速度快,根据病毒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不同,可分为不同亚型,其中H5N1、H7N9、H5N6等亚型对禽类和人类均具有高致病性。
该病毒主要感染禽类,野生水禽(如鸭、鹅、雁等)是天然宿主,通常呈隐性感染,但可通过迁徙将病毒传播至各地,家禽中,鸡、火鸡最易感,鸭、鹅等水禽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但排毒,成为重要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设备以及人员流动均可造成疫情扩散,冬季和春季是高发季节,与低温环境下病毒存活时间延长、候鸟迁徙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与病理表现
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禽类通常发病急、死亡率高,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典型症状包括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头部和面部水肿、鸡冠发绀、呼吸困难、下痢,以及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头颈歪斜等,病理变化以全身性出血为特征,可见腺胃黏膜出血、胰腺坏死、脾脏肿大等组织器官病变。
人类感染多源于与活禽的密切接触,如屠宰、加工、运输等,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病毒可在人际间持续传播,感染者常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肺炎,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及儿童是高危人群。
防控措施
(一)养殖环节防控
- 生物安全强化:严格执行养殖场封闭管理,对人员、车辆、物品进行全面消毒;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避免不同日龄、不同种类的混养;定期开展环境灭鼠、灭蝇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 免疫监测: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对禽类实施科学免疫接种,定期检测抗体水平,确保免疫效果。
- 疫情报告: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上报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病死禽类及产品需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私自转运。
(二)市场与流通环节监管
- 活禽市场管理:推行“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模式,活禽交易市场实行“一日一清洗、一周一大扫、一月一休市”制度,定期开展环境采样检测。
- 运输检疫:加强对禽类及其产品的运输监管,严格执行检疫合格证明制度,防止跨区域传播。
(三)个人防护建议
- 职业人群防护:从事禽类养殖、屠宰、加工的人员需穿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操作后及时洗手消毒。
- 公众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活禽及病死禽类,购买生鲜禽类时选择正规渠道,彻底煮熟煮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
疫情应对与公众沟通
一旦发生疫情,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划定疫点、疫区,采取扑杀、销毁、消毒、封锁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政府部门应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加强科普宣传,避免公众恐慌,同时保障禽类产品市场供应稳定。
高致病性禽流感与其他禽类疾病的鉴别
为便于快速识别,以下为常见禽类疾病的鉴别要点:
| 疾病名称 | 主要症状 | 病理特征 | 传播速度 |
|---|---|---|---|
| 高致病性禽流感 | 头部水肿、神经症状、全身出血 | 腺胃乳头出血、胰腺坏死 | 极快,死亡率高 |
| 新城疫 | 呼吸困难、下痢、扭头 | 腺胃黏膜出血、肠道溃疡 | 快,死亡率较高 |
| 禽霍乱 | 急性死亡、肉髯发紫 | 肝脏表面针尖状坏死、心包炎 | 较快,中低死亡率 |
相关问答FAQs
问: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吗?
答: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食用煮熟的禽类及其产品会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毒在高温(70℃以上)环境下可被迅速灭活,因此彻底加热的禽肉、禽蛋是安全的,建议避免生食或半生食禽类产品,处理生熟食物的砧板、刀具需分开使用。
问:如果发现自家养殖的禽类出现异常死亡,应该怎么办?
答:立即将病死禽类隔离,禁止私自转运、丢弃或食用,并第一时间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或农业农村部门报告,对养殖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疫区,配合专业人员开展采样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要求扑杀同群禽只,并做好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疫情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