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和教育强省,始终将义务教育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山东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从资源配置、育人方式、保障机制等多维度发力,着力破解“择校热”“负担重”等痛点问题,为新时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为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山东省以“全面改薄”和“大班额”治理为抓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2025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超千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所,新增学位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从降至基本消除,通过“强镇筑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举措,推动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济宁市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实现教师编制统筹配置;青岛市建立“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所优质学校带动所薄弱学校共同发展,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整体水平。
深化育人改革,落实“双减”政策
山东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减”政策为契机,推动育人方式转型,在课程建设上,开发“黄河文化”“海洋教育”等地方特色课程,将劳动教育、体育锻炼纳入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上,推广“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等模式,鼓励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过,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学生参与率达,有效解决了家长“接送难”“辅导难”问题。
强化保障机制,筑牢发展根基
为保障改革落地,山东省构建了“人、财、政”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在师资建设方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乡村教师津贴补贴,年补充名农村教师,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制度;在经费保障上,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年生均小学达元、初中达元,并向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在督导评价上,将优质均衡发展成效纳入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建立“监测—评估—反馈—整改”闭环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改革成效与未来方向
经过多年实践,山东省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巩固率达,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的比例达,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下一步,山东省将聚焦“优质均衡”目标,推进数字教育赋能,建设“智慧校园”所,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新路径,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FAQs
问:山东省义务教育改革政策如何保障农村学校师资质量?
答: 山东省通过“三个一批”加强农村师资建设:一是“定向培养一批”,依托省内师范院校实施“乡村教师公费生”计划,年培养名;二是“补充优化一批”,通过“银龄讲学”“特岗计划”等引进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三是“培训提升一批”,建立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农村教师年培训学时不少于学时,并设立“乡村教师专项课题”,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问:“双减”政策下,山东省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
答: 山东省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周天、每天不少于小时,重点落实“三个强化”:一是强化课程供给,提供作业辅导、科普、文体等类课程,建立“课程超市”供学生选择;二是强化资源整合,联合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机构开展“场馆里的课堂”;三是强化师资保障,通过“教师+志愿者+第三方服务”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目前全省已形成“一校一案”的课后服务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