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高温来袭,防暑降温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课题,掌握一些实用的防暑降温小常识,不仅能帮助我们安然度夏,还能有效避免中暑等健康问题的发生,下面,通过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为大家详细介绍防暑降温的各个方面,并辅以科学解释和实用建议,助您轻松应对“烤”验。

饮食调理:吃对清凉,事半功倍
夏日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同时要注重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下顺口溜道出了夏日饮食的精髓:
“夏至炎热食清淡,绿豆汤来是良方;
苦瓜黄瓜清热毒,西瓜雪瓜解暑忙;
酸梅汤里加冰糖,生津开胃又润肠;
油腻辛辣少入口,肠胃舒适心不慌;
每日饮水要充足,淡盐水补电解忙;
水果蔬菜不能少,维生素帮忙抗炎凉。”
科学解读与建议:
- 清热解暑佳品: 绿豆汤是我国传统的消暑饮品,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煮绿豆汤时,可加入少量冰糖,或搭配百合、莲子等,增强清热效果,西瓜、雪瓜等瓜果水分含量高,能快速补充水分和矿物质,缓解暑热,苦瓜、黄瓜等蔬菜性凉,具有清热解暑、利尿除湿的作用。
-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高温天气人体出汗多,不仅流失水分,还会流失钠、钾等电解质,不能只喝白水,应适当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或含电解质的矿泉水,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酸梅汤酸甜可口,能生津止渴,是夏日不错的饮品选择。
- 饮食禁忌: 夏日应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易助热生湿,加重身体负担,引起不适,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防止肠胃炎发生。
起居作息:顺应天时,养精蓄锐
夏季昼长夜短,合理安排起居,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和抵抗暑热。
“夏日作息要调整,晚睡早起顺应阳;
午间小憩半小时,恢复精力补能量;
室内通风勤开窗,空气流通体舒爽;
空调温度勿太低,二十六七最恰当;
避免正午强外出,减少暴晒防中伤;
薄棉透气衣裤选,吸汗散热体健康。”
科学解读与建议:
- 调整作息: 夏季白天时间长,夜晚相对较短,可适当晚睡早起,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中午进行30分钟左右的午睡,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 保持通风: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病的风险。
- 合理使用空调: 空调温度设置在26-28℃为宜,避免温差过大,空调风口不要直吹人体,尤其是头部和颈部,长时间在空调房内,要注意适当增添衣物,避免受凉。
- 减少外出: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阳光最强烈、气温最高的时段,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
- 穿着选择: 选择宽松、透气、吸湿性好的棉麻质地的衣物,颜色以浅色为宜,能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
出行防晒:遮阳避暑,安全第一
夏日出行,防晒是重中之重,能有效避免皮肤晒伤和中暑。
“夏日出门遮阳帽,太阳镜和防晒霜;
轻薄长袖袖口扎,物理防晒更牢靠;
躲避烈日正午时,树荫下边乘乘凉;
交通工具要降温,车内勿放危险品;
行走注意避高温,头晕眼花快荫凉;
随身携带防暑药,以备不时之需强。”
科学解读与建议:
- 物理防晒: 宽边帽、遮阳伞、太阳镜等是有效的物理防晒工具,能直接阻挡阳光照射,穿着轻薄的长袖衣物,虽然感觉热,但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减少皮肤晒伤。
- 化学防晒: 外出前15-30分钟,应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SPF30+、PA+++以上的防晒霜,并根据出汗情况及时补涂。
- 出行时间: 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等相对凉爽的时间段进行户外活动。
- 车内安全: 夏季车内温度极高,不要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车内不要放置打火机、香水等易燃易爆物品,以防高温引发爆炸。
- 防暑药品: 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丸、清凉油、风油精、人丹等防暑药品,一旦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可及时服用并尽快到阴凉休息。
特殊人群:重点呵护,平安度夏
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是中暑的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老弱病孕要关注,防暑降温别疏忽;
老人体温调节差,通风补水多照顾;
儿童活泼好动汗,及时擦干防中暑;
孕妇代谢负担重,避免高温勤补露;
慢性病患者友,遵医嘱来莫延误;
家人邻里多关心,互助互爱心连住。”
科学解读与建议:
- 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对高温适应性差,应确保其居住环境通风良好,温度适宜,鼓励多饮水,家人要经常关注其身体状况。
- 儿童: 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易出汗,应给他们穿着透气舒适的衣物,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玩耍,家长要留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如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 孕妇: 孕妇体温较常人略高,新陈代谢旺盛,更易感到炎热,应避免去高温闷热的环境,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保证充足休息。
- 慢性病患者: 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患者,在高温天气下病情容易波动,应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注意身体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中暑急救:沉着应对,正确施救
如果不慎中暑,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中暑症状要认清,头晕恶心脸发红;
脉搏快而体温高,出汗停止或过量;
迅速转移阴凉处,解开衣裤快散热;
湿毛巾擦身降温,补充水分含盐量;
意识不清莫慌乱,侧卧防吐保通畅;
严重速拨一二零,专业救治莫延迟。”
科学解读与建议: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
- 转移患者: 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让其平卧,解开衣领和腰带。
- 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患者全身,特别是额头、颈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或用冰袋、冷水袋置于这些部位,帮助散热,但注意不要直接吹空调或电扇。
- 补充水分: 若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少量多次饮用,若出现呕吐、意识不清,则禁止喂食喂水,以防误吸。
- 密切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脉搏情况,若患者出现昏迷、抽搐、呼吸心跳停止等重症中暑表现,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前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
防暑降温小常识速查表
| 类别 | 核心要点 |
|---|---|
| 饮食调理 | 清淡易消化,多喝水(淡盐水/电解质质),多吃清热解暑食物(绿豆、瓜果、蔬菜),少吃油腻辛辣。 |
| 起居作息 | 晚睡早起,午间小憩,室内通风,空调温度26-28℃,避免正午外出,穿透气薄棉衣物。 |
| 出行防晒 | 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轻薄长袖,躲避烈日,车内降温,随身携带防暑药。 |
| 特殊人群 | 重点防护老弱病孕,关注其体温、补水、通风情况,慢性病患者遵医嘱。 |
| 中暑急救 | 转移阴凉处,解开衣物,物理降温(湿毛巾/冰袋),意识清醒可补淡盐水,严重昏迷速打120。 |
相关问答FAQs
问:夏天大量出汗后,可以立即喝冰水或吃冰镇食物吗?
答:不建议,夏天大量出汗后,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如果突然饮用大量冰水或食用冰镇食物,会使血管急剧收缩,可能引起胃肠道痉挛、腹痛、腹泻等不适,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建议饮用常温或微凉的淡盐水、绿豆汤等,少量多次补充,让身体逐渐适应。
问:除了上述方法,还有哪些简单易行的防暑降温方法?
答:除了饮食、起居、出行等方面的注意事项,还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防暑降温:在室内放置一盆水或使用湿帘,利用水分蒸发降温;用冷水冲洗手腕、脚踝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血管接近皮肤表面,冷水冲洗能较快降低体温;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降低身体抵抗力,更容易中暑;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中暑”,因为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也会影响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剧烈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