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东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东莞市教育局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打造“学在东莞”品牌提供坚实保障,这些政策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系统性强、针对性强,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新政策明确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多项措施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治理,鼓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通过师资共享、课程共建、统一管理,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加大财政投入,2025年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5万个,改扩建学校30所,重点解决学位紧张问题,政策还明确要求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确保教育资源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新政策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求学校优化课后服务内容,开设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严禁超前超纲培训,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产业升级需求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新政策提出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定向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合作开设“华为班”“新能源班”,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
政策还鼓励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年培训量力争达到10万人次,助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双高计划”院校,推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政策从“引、育、留、用”四个维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引才”方面,实施“名师引进计划”,面向全国引进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给予安家补贴、科研经费等支持;在“育才”方面,建立市、镇、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每年培训教师5万人次,重点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在“留才”方面,优化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向一线教师和农村教师倾斜,提高教师待遇和职业荣誉感;在“用才”方面,推行“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新政策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千兆光纤网络全覆盖,建成市级教育大数据平台,推动教学、管理、服务智能化,推广“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政策还鼓励学校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完善教育保障机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新政策强调健全教育保障机制,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在财政投入方面,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加强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价改革方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政策实施预期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预计到2025年,东莞将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高。
相关问答FAQs
问:新政策如何解决“上学难”问题?
答:新政策通过多措并举缓解“上学难”问题:一是加快公办学校建设,2025年新增公办学位5万个;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规范民办学校办学,引导民办学校提供优质普惠服务;四是优化积分入学政策,随迁子女入学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
问:职业教育新政策对学生就业有何帮助?
答:职业教育新政策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等方式,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政策鼓励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学生毕业后可优先推荐就业,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有效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