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领域迎来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调整,旨在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最新政策以《“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核心,结合《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构建了覆盖资源供给、保教质量、师资建设、规范管理等多维度的支持体系,为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

政策核心:聚焦“普及普惠”与“质量提升”
当前幼儿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幼有优育”,在资源供给方面,政策强调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力争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为此,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并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机制,降低家庭育儿成本。
在质量提升方面,政策突出科学保教理念,严禁“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推动幼儿园与小学建立协同机制,通过课程衔接、教研联动等方式,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关键举措:规范管理与师资建设并重
强化规范办园,筑牢安全底线
政策明确要求幼儿园严格执行园舍、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标准,建立全覆盖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针对社会关注的“虐童”“乱收费”等问题,政策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幼儿园规范办园负面清单,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推动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建设,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加强师资培养,提升专业素养
师资是保障教育质量的核心,最新政策提出,要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鼓励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园校一体化”培养,落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确保公办园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民办园教师工资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上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政策还支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鼓励教师参与教研课题和技能竞赛。
特殊群体保障:推进教育公平
针对农村地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政策强调实施精准帮扶,在农村,通过“幼教点建设”“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等方式,改善偏远地区办园条件;在城市,落实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入园;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推进融合教育,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备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并给予特殊教育补贴。
家园社协同:构建共育生态
政策明确指出,幼儿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形成合力,要求幼儿园建立常态化家园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鼓励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资源,为幼儿提供游戏、阅读等支持,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相关问答FAQs
问:最新政策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
答:政策通过多措并举遏制“小学化”倾向:一是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如拼音、识字、计算等,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二是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衔接,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调整教学进度,注重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四是教育部门定期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对违规幼儿园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问:家长如何选择符合政策的优质幼儿园?
答:家长可从以下方面判断幼儿园是否合规:一是查看幼儿园是否具备办园许可证,教师是否持证上岗;二是观察幼儿园环境是否安全、设施是否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否以游戏活动为主;三是了解幼儿园是否遵循科学保教理念,有无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的情况;四是关注幼儿园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是否公示且符合当地物价部门规定;五是可通过当地教育部门官网查询幼儿园的办园等级、督导评估结果等公开信息,选择普惠性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享受更规范的保教服务和质量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