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将其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江苏省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行动计划和试点项目,构建了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政策背景与目标
江苏省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紧密围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教育强省”建设目标,政策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数字化生存能力为核心,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培训”向“素养培育”转型,具体目标包括:到2025年,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建成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与措施
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江苏省教育厅出台《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小学阶段侧重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的启蒙,初中阶段强化数字化工具的应用,高中阶段则注重算法编程与人工智能基础,鼓励学校开设跨学科融合课程,如“STEM+信息技术”“创客教育”等,推动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政策强调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实施“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省级培训、校本研修和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每年培训中小学教师超2万人次,江苏省还建立了信息技术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鼓励高校、企业专家参与中小学课程开发,优化师资结构。
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
江苏省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截至2025年,全省85%的中小学已建成标准化计算机教室,实现千兆宽带入校和无线网络全覆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优质数字资源,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微课视频、编程课程等,免费向师生开放,政策支持地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资源,如“江苏学习在线”平台提供覆盖全学段的在线课程。
评价与竞赛机制
江苏省建立了多元化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定期举办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编程马拉松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考改革中,信息技术科目作为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之一,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地位。
实施成效与典型案例
通过政策引导,江苏省信息技术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南京市、苏州市等地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建设,部分学校引入AI实验室、无人机编程等前沿课程;无锡市依托物联网产业优势,开发“物联网+教育”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跨界创新能力,江苏省在2025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充分体现了政策实施的成果。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成绩显著,江苏省信息技术教育仍面临城乡资源不均、部分学校重硬件轻应用等问题,政策将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通过“专递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等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加强与高校、科技企业的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进课堂,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江苏省信息技术教育政策要点概览
| 领域 | 实施目标 | |
|---|---|---|
| 课程体系 | 覆盖K12阶段的分层课程,强调跨学科融合 | 2025年课程开课率100% |
| 师资建设 | 省级培训、职称倾斜、校企联合培养 | 年培训教师2万人次 |
| 基础设施 | 智慧校园全覆盖,教育资源平台开放 | 85%学校建成标准化计算机教室 |
| 评价机制 | 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举办省级以上竞赛 | 高考选考科目地位提升 |
FAQs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根据学段分层设计:小学阶段培养信息意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初中阶段侧重办公软件、多媒体应用及简单编程;高中阶段涉及算法基础、人工智能初步及数据管理,鼓励学校开设创客、机器人等特色选修课程,注重实践与创新。
如何保障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
答:江苏省通过“城乡教育共同体”机制,推动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共享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利用“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提供在线课程和远程指导,确保农村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机会,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定向培养信息技术教师,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