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秋冬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干燥、多风、寒冷等特点给幼儿的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秋冬安全教育,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下从多个方面梳理幼儿园秋冬安全教育的核心常识。

日常生活安全:细节处筑牢防线
秋冬季节,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各环节均需注重安全细节。
穿着安全: 随着气温降低,幼儿穿着逐渐厚重,衣物选择应以轻便、舒适、便于活动为主,避免带有绳带、尖锐装饰品或过多金属件的衣物,防止在活动中缠绕、刮伤,穿脱衣物时,教师应协助幼儿,特别是注意检查鞋带是否系紧,避免绊倒,室内外温差大,幼儿进出教室、活动室时,提醒他们及时增减衣物,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受凉感冒。
饮食安全: 秋冬季节是传染病高发期,饮食卫生至关重要,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园应确保食材新鲜、烹饪熟透,避免生冷食物,秋冬季节干燥,应引导幼儿多喝白开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免疫力,预防秋冬季常见疾病。
行走与活动安全: 秋冬早晨可能出现地面结霜或薄冰,幼儿在户外活动时,教师要特别提醒他们走路要慢,避免追逐打闹导致滑倒跌伤,在室内,地面可能因拖拭而湿滑,应设置“小心地滑”警示标志,并教育幼儿注意避让,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活动量和时间,避免在寒风凛冽或雨雪天气长时间逗留户外。
卫生健康与疾病预防:守护幼儿健康
秋冬季节,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传染病易发,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是关键。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 教导幼儿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物”的好习惯,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七步洗手法),特别是在餐前、便后、外出归来后,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开窗通风与环境消毒: 幼儿园应坚持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对玩具、餐具、毛巾、活动室等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表面,幼儿的被褥应经常晾晒,杀灭细菌和病毒。
传染病早期识别与隔离: 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和身体情况,如发现幼儿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家长并带离隔离,必要时就医,对患病幼儿的用品要单独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消防安全与应急疏散:提高避险能力
秋冬天气干燥,火灾风险增高,消防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消防知识启蒙: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向幼儿简单介绍火灾的危害,让他们知道“火灾危险”、“不能玩火”、“不能玩电源插座”等基本常识,教育幼儿发现火情要立即告诉老师或大人,不能自行处理。
疏散演练常态化: 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消防疏散演练,让幼儿熟悉疏散路线、安全出口位置和正确的逃生方法(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行),演练时要强调有序、快速,不推挤、不慌张。
消防设施认知: 教幼儿认识常见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应急照明灯等,并告知它们的作用,但强调幼儿不能随意触碰。
交通安全:平安出行每一天
秋冬季节早晚视线可能不佳,交通安全教育需加强。
乘车安全: 提醒幼儿乘坐家长接送车辆时,要系好安全带,不在车内打闹,不将头、手伸出窗外,乘坐公交车时,要待车辆停稳后上下车,不在车内随意走动。
行走安全: 对于需要步行上学的幼儿,教育他们要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横道,过马路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不在马路上追逐嬉戏,不在冰冻路面玩耍。
雾霾天气防护: 秋冬季节可能出现雾霾天气,雾霾天应减少户外活动,确需外出时,提醒幼儿戴上合适的口罩,尽量避开早晚交通高峰期和车流量大的路段。
防溺水与防滑安全:远离危险水域
虽然秋冬气温较低,但防溺水安全仍需警惕,尤其是在一些有水景的幼儿园或家庭周边。
远离危险水源: 教育幼儿不要私自到结冰的河塘、湖泊、水渠等危险水域附近玩耍,防止冰面破裂导致溺水,幼儿园内的水龙头、水桶等也要注意,避免幼儿玩水发生意外。
室内防滑: 如前所述,秋冬室内外均可能湿滑,要持续加强防滑教育,提醒幼儿注意脚下,慢走慢行。
秋冬幼儿安全重点提示表
| 安全类别 | 核心要点 |
|---|---|
| 日常生活安全 | 合理穿着,注意鞋带;饭前便后洗手;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滑倒。 |
| 卫生健康 | 勤洗手、剪指甲;多喝水、吃蔬果;开窗通风;身体不适及时告知。 |
| 消防安全 | 不玩火、电源;认识消防设施;熟悉疏散路线和方法;参与演练。 |
| 交通安全 | 遵守交通规则;乘车系安全带;雾霾天戴口罩;不在马路上玩耍。 |
| 防溺水防滑 | 远离结冰水域;注意室内外湿滑地面,慢行。 |
相关问答FAQs
问:秋冬季节幼儿容易上火,在饮食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秋冬季节幼儿易上火,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梨、苹果、萝卜、银耳等,可适量煮些冰糖雪梨水、萝卜汤等清热润燥,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炸、过甜的食物,以免加重“上火”症状,保证幼儿充足的饮水量,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呼吸道湿润。
问:如果发现幼儿在幼儿园不小心轻微烫伤,教师应如何紧急处理?
答:幼儿轻微烫伤后,教师应立即采取“冲、脱、泡、盖、送”五步法处理:1. 冲:立即用流动的冷水(不是冰水)冲洗烫伤部位15-30分钟,快速降温,减轻疼痛和损伤;2. 脱:在冷水冲洗下,小心脱去或剪开烫伤部位的衣物,避免撕拉伤皮肤;3. 泡:对于疼痛明显者,可继续用冷水浸泡约30分钟;4. 盖: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轻轻盖住烫伤部位,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和摩擦;5. 送:完成初步处理后,立即通知园医和家长,并根据烫伤情况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切勿在烫伤部位涂抹牙膏、酱油、药膏等物品,以免加重感染和影响医生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