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育厅新政策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师资建设等举措,为全省教育事业注入新动能,政策以“公平”与“质量”为核心,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领域,旨在构建更加优质、均衡、创新的教育体系。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近年来,陕西省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但在区域教育质量差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新政策立足“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三个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能力明显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政策强调数字化赋能、绿色发展和协同育人,推动陕西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
重点举措与实施细则
(一)基础教育:促进优质均衡,关注全面发展
- 学区化治理改革
在西安、宝鸡等市试点“学区共同体”,通过名校带动、师资轮岗、课程共享,缩小城乡、校际差距,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推行“课后服务提质计划”,引入非遗传承、科技创新等特色课程,确保服务时间不早于18:00。 - 中考招生优化
取消各类竞赛加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录取模式,分配生比例从50%提高至65%,重点高中名额向农村初中倾斜(详见下表)。
| 学校类型 | 分配生比例 | 覆盖区域 |
|---|---|---|
| 省级示范高中 | 65% | 全域 |
| 市级重点高中 | 60% | 县域及以上 |
| 一般高中 | 55% | 乡镇及农村地区 |
(二)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能培养
- 校企“双元”育人
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重点支持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到2025年,将建成50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办学比例达80%。 - 职教高考扩容
拓宽中职生升学渠道,2025年起新增“职业技能测试”科目,允许应用型本科院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预计年均扩招5000人。
(三)高等教育:聚焦创新驱动,服务区域发展
- 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建立“学科专业预警机制”,对连续3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实行减招或停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专业招生规模扩大30%。 - 科研转化激励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0%用于奖励研发团队,设立“秦创原教育专项基金”,支持师生创业项目。
(四)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保障待遇落实
- “名师+”研修共同体
全省遴选1000名特级教师组建“名师工作室”,通过“师徒结对”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三年内实现乡村教师培训全覆盖。 - 教师薪酬改革
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班主任津贴按每月不低于500元标准发放,偏远山区学校教师享受专项生活补贴。
保障机制与监督评估
为确保政策落地,陕西省教育厅建立“三级督查”机制:市级季度自查、省级半年抽查、年度第三方评估,开通“教育政策惠民热线”(029-XXXXXXXX),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落实不力的地区和学校,约谈主要负责人并限期整改。
政策意义与未来展望
新政策通过系统性改革,将有效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预计到2025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9.8%,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年收益突破10亿元,这不仅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也将为全国教育改革提供“陕西经验”。
相关问答FAQs
Q1:新政策对农村学生有哪些具体支持措施?
A1:政策从师资、经费、招生三方面向农村倾斜:一是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招募退休教师赴农村支教;二是按生均2000元标准增加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三是扩大“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名额,2025年起重点高校在陕农村学生录取比例提高至15%。
Q2:职业教育改革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A2:通过“三个强化”实现:一是强化校企课程共建,企业参与制定教学大纲,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匹配;二是强化“1+X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2-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强化实习管理,要求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不低于90%,并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报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