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常见病的常识

肿瘤科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了解常见病的常识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肿瘤的特点、预防方法及治疗原则,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认知。
肺癌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长期吸烟、环境污染、遗传因素是其主要诱因,早期肺癌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等,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者)建议每年低剂量螺旋CT筛查,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也可发病,典型症状包括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皮肤凹陷等,遗传因素(如BRCA1/2基因突变)、长期雌激素暴露、未生育或晚育是高危因素,建议女性每月自检乳房,40岁以上每年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早期患者预后良好。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与高脂低纤维饮食、炎症性肠病、遗传性息肉病等相关,早期症状包括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早期患者治愈率较高。
胃癌
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如高盐、腌制食品)、吸烟等有关,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食欲减退、恶心等,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病史者需定期胃镜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联合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60%-90%。
肝癌
肝癌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与乙肝/丙肝病毒感染、酗酒、黄曲霉毒素暴露相关,早期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乏力、消瘦等,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甲胎蛋白(AFP)和超声检查,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介入治疗、靶向药物等,早期患者预后较好。
预防与早筛
肿瘤的预防需从生活方式入手: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长期暴露于致癌物质,定期体检和高危人群针对性筛查是早发现的关键。
常见肿瘤高危筛查建议
| 肿瘤类型 | 高危人群 | 筛查方法 |
|----------------|------------------------------|------------------------------|
| 肺癌 | 50岁以上、吸烟≥20包年 | 低剂量CT |
| 乳腺癌 | 40岁以上、有家族史 | 乳腺X线摄影+超声 |
| 结直肠癌 | 45岁以上、有肠息肉病史 | 肠镜+粪便潜血试验 |
| 胃癌 | 40岁以上、幽门螺杆菌感染 | 胃镜检查 |
| 肝癌 | 肝硬化患者、乙肝/丙肝感染者 | 超声+AFP检测 |
FAQs
Q1:肿瘤早期有哪些信号需要警惕?
A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持续疼痛、肿块、出血(如咳血、便血)、皮肤或黏膜异常(如黑痣变化)、长期消化不良或吞咽困难等,应及时就医检查。
Q2:如何降低患癌风险?
A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多吃蔬果、少吃加工食品)、坚持运动、控制感染(如乙肝、幽门螺杆菌)、避免过度暴露于紫外线或化学致癌物,并定期参与癌症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