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重庆学前教育新政策落地,2025年9月入园有哪些变化?

重庆市学前教育新政策近年来以促进普惠优质发展为核心,通过资源扩容、质量提升、机制创新等多维度举措,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优良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下从政策背景、主要内容、实施成效及未来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

重庆市学前教育新政策

政策背景:回应民生需求,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平,重庆市作为人口大市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直辖市,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三孩政策放开,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5%,但城乡资源配置不均、优质园所供给不足、部分民办园收费偏高、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为此,重庆市于2025年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的目标,推动学前教育从“有园上”向“上好园”转型升级。

政策核心内容:多措并举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

(一)资源扩容:优化布局,增加普惠性学位供给

为解决资源总量不足问题,重庆市实施“幼儿园建设攻坚计划”,重点在人口密集区、城乡结合部新建改扩建公办园200所以上,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租金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引导民办园转型为普惠性民办园,2025年全市新增普惠性学位4.2万个,其中公办园学位占比达60%,推行“幼小衔接”试点,在100所小学和幼儿园开展联合教研,减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

(二)质量提升:强化师资与课程建设

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新政策要求将幼儿园教师纳入教师编制管理体系,2025年全市新增公办园教师编制1000个,同时将非编教师纳入培训计划,每年开展专题培训不少于36学时,在课程方面,推行“游戏化教学”模式,要求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发本土化特色课程,如巴渝文化启蒙、自然探索等,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倾向。

(三)规范管理:健全监管与保障机制

针对民办园收费不规范、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重庆市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幼儿园超纲教学、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等行为,推行“阳光招生”政策,公办园招生实行“划片+摇号”,民办园招生全程公开,保障招生公平,建立幼儿园办园质量年度评估体系,评估结果与财政补贴、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对不合格园所限期整改或关停。

(四)普惠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与帮扶力度

2025年,市级财政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同比增长15%,重点用于普惠性园生均补贴、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和家庭经济儿童资助,对普惠性民办园,按每生每年1200元标准给予补贴,并对达到市级示范园标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建立“城乡对口帮扶”机制,市级示范园与农村薄弱园结对,通过教师交流、资源共享提升办园水平。

实施成效与未来展望

新政策实施以来,重庆市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2025年的80.3%提升至2025年的83.7%,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从45.2%提升至48.6%,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从88.1%提升至89.5%,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达92%,较上年提升5个百分点。

重庆市将进一步聚焦“幼有优育”目标,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到2025年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园,每个街道有2所以上公办园;二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将幼儿园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学前教育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质量动态监测。

相关问答FAQs

Q1:新政策如何保障普惠性民办园的办园质量?
A:重庆市通过“三保障”机制确保普惠性民办园质量:一是财政保障,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生均补贴和办园奖励,2025年全市普惠性民办园补贴总额达3.2亿元;二是质量保障,建立“年检+评估”制度,将保教质量、师资配备、安全卫生等纳入评估指标,评估结果与补贴挂钩;三是师资保障,将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纳入全市教师培训体系,落实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Q2: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如何享受学前教育资助?
A:重庆市建立了“全覆盖、分层次”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城乡低保家庭儿童、特困供养儿童、孤儿等困难群体,每生每年给予2000元保教费资助(相当于免保教费);对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按普惠性园保教费的50%给予资助,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元,资助资金由市、区县财政共同承担,确保不让一个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