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安全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意识,掌握基本自我保护技能,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3-6岁幼儿好奇心强、行动能力发展迅速但风险辨识能力不足,因此通过系统化、生活化的安全教育,能让幼儿逐步理解“安全”的内涵,学会规避危险、应对突发情况。

日常生活安全:细节中培养警惕性
日常生活是幼儿接触最频繁的场景,安全教育需渗透在饮食、起居、出行等细节中。
饮食安全方面,需教会幼儿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捡拾地上的物品入口,进食时避免打闹以防呛噎,教师可通过图片、情景模拟展示“过期食品”“尖锐食物”的危害,让幼儿学会辨别危险食物。
居家安全重点在于防止意外伤害,不触摸电源插座、不玩火柴打火机,不在窗台、阳台攀爬,家长需将刀具、药品等放在幼儿无法触及的地方,并通过“家庭安全小课堂”让幼儿记住“危险物品不能碰”的原则。
出行安全则强调交通规则,幼儿需认识红绿灯,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牵紧成人手,不在马路上奔跑,幼儿园可组织“小交警”游戏,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巩固交通安全知识。
活动环境安全:规则中守护成长空间
幼儿园活动环境的安全教育需涵盖室内外活动场景,确保幼儿在自由探索中远离风险。
室内活动时,要提醒幼儿不推挤、不打闹,使用玩具时注意尖锐部件,玩积木时不将小块零件放入口鼻,画画后及时盖好笔帽,教师需定期检查教室设施,如桌椅边角是否加装防撞条,玩具是否有破损松动。
户外活动中,滑梯、秋千等大型器械的使用需遵守规则,幼儿应从指定通道上下,不逆行推挤,玩滑梯时脚部向前,要教育幼儿不随意触碰花草树木(避免刺伤或过敏),不在沙池、水池边奔跑以防滑倒。
突发事件应对是环境安全的重要补充,幼儿园需组织防火、防震演练,让幼儿学会弯腰捂鼻、有序疏散,记住紧急出口位置和老师的联系方式,演练后通过提问“火灾时能坐电梯吗”强化记忆,让安全知识转化为本能反应。
人身安全防护:意识中建立自我保护屏障
人身安全是幼儿安全教育的核心,需帮助幼儿识别危险信号,学会拒绝和求助。
陌生人应对是关键一课,幼儿需牢记“不跟陌生人走”,不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玩具,即使对方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也要坚持等老师确认,教师可通过“陌生人情景测试”,让幼儿练习拒绝并大声呼救。
隐私部位保护不可忽视,需告诉幼儿“背心、内裤覆盖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碰”,如果有人做出不当行为,要立即告诉家长或老师,可通过绘本《小威向前冲》等故事,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讲解身体界限。
情绪与求助同样重要,幼儿需学会表达“我不舒服”“我害怕”,遇到困难时找穿制服的警察、老师或商场工作人员求助,家长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走失后怎么办”的场景,让幼儿记住家庭住址和父母电话。
安全教育实施建议:家园协同巩固效果
安全教育需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发力,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层面,应将安全知识融入课程体系,通过主题活动(如“安全周”)、儿歌、动画等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定期对教师进行安全培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家庭层面,家长需以身作则,遵守安全规则(如过马路时看信号灯),并通过日常对话反复强化安全知识,妈妈为什么让你不碰热水壶”。
家园协同方面,可通过家长会、安全手册沟通教育要点,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家庭安全排查”等活动,共同为幼儿营造安全成长环境。
常见安全知识要点表
| 类别 | |
|---|---|
| 饮食安全 | 不吃陌生食物、不吃过期食品、细嚼慢咽防呛噎 |
| 交通安全 | 认识红绿灯、过马路牵成人手、不在马路上玩耍 |
| 用电安全 | 不摸插座、不玩电器、发现电线破损报告成人 |
| 防火安全 | 不玩火柴打火机、记住火警电话119、学会弯腰捂鼻逃生 |
| 防溺水安全 | 不独自靠近水域、不在水边奔跑、落水时大声呼救并抓住漂浮物 |
FAQs
问:如何让幼儿记住安全知识?
答:幼儿记忆以形象思维为主,可通过“情景模拟+游戏化”方式强化记忆,用“红绿灯”游戏练习交通规则,用“安全儿歌”(如“陌生人给糖,我要摆摆手”)帮助记忆,家长和老师需在生活中反复提醒,让安全知识成为幼儿的行为习惯。
问:幼儿遇到危险时如何有效求助?
答:需教会幼儿“大声呼救+寻找信任成人”,具体包括:在公共场所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警察、保安),在学校找老师,记住家庭住址和父母电话;若被陌生人强行带走,应躺在地上大声喊“我不认识你”,引起周围人注意,家长可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反复练习求助话术和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