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急救小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事件往往突如其来,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不仅能挽救生命,还能为专业医疗救助争取宝贵时间,许多人对急救的认知仍停留在“打120”的层面,忽视了现场处置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实用急救常识,希望能帮助你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
异物卡喉:海姆立克急救法不是万能的
当食物或异物堵塞气道时,海姆立克急救法是首选措施,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操作要点:
- 判断意识与呼吸:若患者无法说话、咳嗽或呼吸,才需立即施救。
- 站位与发力: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抱其腰部,一手握拳抵住上腹部(肚脐上方),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直至异物排出。
- 特殊情况:
- 孕妇或肥胖者:改用胸部冲击法(双手按压胸骨中下段)。
- 婴幼儿:采用拍背压胸法(5次背部拍击+5次胸部按压)。
禁忌:患者尚能咳嗽或呼吸时,强行施救可能导致内脏损伤。
烧烫伤:冷水冲洗的“黄金20分钟”
烧烫伤后,很多人会涂抹牙膏、酱油等“土方”,这反而会增加感染风险。正确步骤:
- 脱离热源:迅速移除烫伤部位的衣物(若粘连勿强行撕脱)。
- 冷水降温:用流动冷水持续冲洗20分钟以上,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组织损伤。
- 保护创面: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避免摩擦。
- 送医指征:若出现水疱、皮肤发白或面积较大(成人超过体表面积10%),需立即就医。
误区提醒:冰块直接敷伤口会导致冻伤,不宜使用。
扭伤:RICE原则比“揉搓”更有效
脚踝或手腕扭伤后,民间常建议“活动开”,但这可能加重损伤。科学处理应遵循RICE原则:
- 休息(Rest):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负重。
- 冰敷(Ice):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伤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
- 加压(Compression):用弹性绷带包扎,减少肿胀。
- 抬高(Elevation):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何时就医:若出现畸形、无法承重或剧烈疼痛,可能存在骨折,需专业检查。
癫痫发作:保护头部而非强行按压
癫痫发作时,患者常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此时错误施救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正确做法:
- 移除危险物品:迅速将患者周围尖锐、硬物移开,防止碰撞。
- 侧卧位:让患者侧躺,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窒息。
- 切勿强行约束:按压四肢可能导致骨折或肌肉拉伤。
- 记录时间:若发作超过5分钟或连续发作,需立即拨打120。
禁忌:往患者嘴里塞任何物品(包括手指、筷子),可能造成窒息或牙齿损伤。
心脏骤停:AED的使用比人工呼吸更关键
心脏骤停的“黄金4分钟”内,若能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存活率可提升50%以上。操作步骤:
- 确认环境安全:确保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
- 启动急救:立即让周围人拨打120并取来AED。
- 贴电极片:按照AED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于患者右上胸和左下肋侧。
- 分析心律:按下分析键,若提示“建议电击”,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电击键。
数据支持: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死亡的人数高达54.4万,而AED的普及率不足1%,掌握AED使用至关重要。
中毒:催吐并非“万能解”
误服药物、化学品或食物中毒时,催吐可能加重损伤。分类处理原则:
| 中毒类型 | 正确处理方式 |
|--------------------|--------------------------------------|
| 腐蚀性物质 | 立即漱口,禁止催吐或喂食牛奶、中和剂 |
| 非腐蚀性物质 | 若患者清醒,可饮用温水催吐(需在医生指导下) |
| 气体中毒 | 迅速转移至通风处,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 |
关键提示:无论何种中毒,均需携带误服物品或包装就医,以便医生快速判断。
宠物咬伤:肥皂水冲洗比酒精消毒更重要
被猫、狗咬伤后,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可达数年,但及时处理可有效预防。步骤如下:
- 冲洗伤口: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以上。
- 消毒: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无需包扎。
- 接种疫苗:24小时内前往医院注射狂犬疫苗,若伤口严重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误区:伤口小或不出血不代表无需处理,病毒可能通过微小伤口侵入。
相关问答FAQs
Q1:被蜜蜂蜇伤后,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A1:若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可立即拔出毒刺(用卡片刮除,避免挤压),用肥皂水清洗并冷敷,若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等过敏症状,或蜇伤部位在头颈部、关节处,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抗过敏治疗。
Q2:流鼻血时,仰头止血是否正确?
A2:不正确,仰头可能导致血液倒流至胃部,引起恶心呕吐,正确做法是身体前倾,捏住鼻翼软部(而非鼻梁),持续压迫10-15分钟,期间用口呼吸,若出血不止或反复流鼻血,需排查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
掌握这些急救知识,不仅能应对突发状况,更能成为他人危急时刻的“生命守护者”,急救的核心是“冷静判断+科学操作”,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身边人的“第一反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