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始终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石,通过一系列政策性举措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些政策涵盖资源配置、招生入学、师资建设、质量保障等多个维度,旨在为全市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中山市通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大财政投入等方式,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分配,近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数十所,新增学位数万个,重点解决城镇学位不足问题,在硬件设施上,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所有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设施配置齐全,实施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治理,通过名校带动、资源共享,缩小城乡间、校际间差距,在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等新兴区域,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化学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区域教育水平提升。
规范招生入学管理,保障教育公平
招生入学政策是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中山市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公办学校实行划片招生,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严禁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选拔,针对特殊群体,出台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简化积分入学流程,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入学机会,2025年,全市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录取率达95%以上,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群体实施精准帮扶,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软实力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中山市通过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名师工程”,设立特级教师、名校长工作室,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在城乡、校际间合理流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85%,较五年前提升10个百分点。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中山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如中山侨乡文化、香山非遗等校本课程,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班班通”全覆盖,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中山市建立了多部门协同的教育保障机制,财政方面,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三个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教师工资逐年只增不减),督导方面,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办学水平评估,督导结果作为资源配置、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加强校园安全建设,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保障学生在校安全。
以下是中山市义务教育政策性相关数据概览:
| 指标类别 | |
|--------------------|-----------------------------------------------------------------------------|
| 学位供给 | 2025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万个,新建学校15所 |
| 随迁子女入学 | 积分入学录取率95%,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100%保障入学 |
| 师资力量 | 义务教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5%,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12% |
| 教育信息化 | 所有学校实现“班班通”,智慧校园覆盖率达80% |
| 经费保障 | 义务教育经费占财政教育支出比例稳定在65%以上 |
FAQs
问:中山市如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答:中山市通过“积分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权利,申请人需满足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就业等基本条件,积分达到当年所在镇区录取分数线即可入读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简化申请流程,推行“线上+线下”报名,确保公平公正。
问:在“双减”背景下,中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一是严控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二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供科普、文体、艺术等多样化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三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