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教育部针对幼儿园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这些政策从财政投入、师资建设、质量提升等多个维度发力,为幼儿园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推动学前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普惠性资源覆盖
财政投入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教育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等方式,持续加大对幼儿园的扶持力度,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城市薄弱区域增加公办园学位供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租金、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幼儿“有园上、上得起园”,数据显示,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已从2025年的68%提升至2025年的89.6%,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经济压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保教质量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力量,教育部高度重视幼儿园师资培养与培训,实施“幼师国培计划”,每年投入数亿元,组织农村幼儿园教师、转岗教师等群体参加专项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提高薪酬待遇、保障编制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工作,政策还强调严把教师入口关,要求幼儿园教职工必须持证上岗,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确保幼儿教育队伍的专业性与纯洁性。
规范办园行为,筑牢安全防线
为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明确幼儿园办园标准、课程设置和活动要求,坚决“去小学化”,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要求各地建立安全责任制,定期开展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隐患排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推行“明厨亮灶”工程,确保幼儿饮食安全;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园所安全全覆盖,为幼儿营造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
推动城乡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针对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教育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通过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优质园办分园、集团化办园等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园所延伸,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选派骨干教师支教,共享线上课程资源,帮助农村幼儿园提升管理水平,还关注特殊儿童群体,要求幼儿园接收能适应集体生活的残疾幼儿,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表:教育部幼儿园扶持政策重点内容概览
| 政策方向 | 具体措施 | 预期目标 |
|---|---|---|
| 财政支持 | 专项资金投入、公办园建设、普惠性民办园补贴 | 提高普惠性覆盖率,降低入园成本 |
| 师资建设 | 幼师培训、职称评聘、待遇提升、持证上岗 | 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 |
| 质量监管 | 制定办园标准、去小学化、安全排查、师德建设 | 规范办园行为,保障保教质量 |
| 均衡发展 | 城乡结对、集团化办园、特殊儿童帮扶 |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
相关问答FAQs
问:教育部扶持政策如何解决“入园贵”问题?
答:主要通过“扩增量、降成本”双管齐下,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提供低价学位;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生均补贴、租金减免等支持,引导其降低收费标准,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家庭、幼儿园的责任,确保收费合理透明,切实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问:家长如何判断幼儿园是否属于普惠性园所?
答: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通常具备以下特征:收费符合地方政府指导价标准(一般低于当地同类型民办园50%以上);面向大众招生,无入学考试或附加条件;保教质量符合国家规范,通过教育部门年度审核,家长可通过当地教育局官网查询普惠性幼儿园名录,或直接向园所索要收费备案文件和资质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