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病程漫长,易复发,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但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以下从多个维度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知识。

疾病概述与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免疫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遗传因素方面,家族聚集性研究显示,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升高,环境因素中,吸烟被证实为保护性因素(但戒烟后风险增加),而高脂饮食、抗生素滥用、精神压力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免疫异常是该病核心环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肠黏膜屏障,形成溃疡,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致病菌增多,也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一)主要症状
-
消化道症状:
- 腹泻: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常伴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
-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呈阵发性痉挛痛,排便后可缓解。
- 其他: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腹胀、发热等全身症状。
-
全身症状:
轻症患者可无明显全身症状,中重度患者常表现为发热、消瘦、贫血、乏力、低蛋白血症等。
-
肠外表现:
约25%-30%的患者可合并肠外损害,如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溃疡、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二)临床分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
- 轻型:腹泻每日4次以下,无发热、贫血、脉搏加快,血沉正常,病变多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
- 中型: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腹泻每日4-6次,伴有轻微全身症状。
- 重型:腹泻每日6次以上,明显黏液脓血便,伴发热(体温>37.5℃)、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病变范围广泛者可中毒性巨结肠。
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
- 直肠炎型:仅累及直肠。
- 左半结肠炎型:病变累及直肠至脾曲。
- 广泛结肠炎型:病变累及脾曲以远,甚至全结肠。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
-
实验室检查:
- 粪便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排除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 炎症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炎症活动;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
- 自身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等可辅助诊断。
-
内镜及病理检查:
- 结肠镜:是诊断的金标准,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伴有多发性假息肉,病变多从直肠开始连续性分布。
- 黏膜活检:可见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固有膜炎性细胞浸润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二)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 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感染等,通过粪便培养可鉴别。
- 克罗恩病:呈节段性分布,可累及全消化道,病理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
- 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有动脉硬化基础,突发腹痛、便血,肠镜可见黏膜节段性坏死。
- 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无黏液脓血便,内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治疗与管理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及改善生活质量。
(一)药物治疗
-
氨基水杨酸制剂:
轻中度活动性结肠炎首选,如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适用于病变局限于结肠的患者。
-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中重度活动性患者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者,如泼尼松、甲泼尼龙,可快速控制症状,但需逐渐减量,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
-
免疫抑制剂:
用于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的患者,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等,起效较慢,需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能。
-
生物制剂:
针对炎症因子的靶向治疗,如英夫利昔单抗(抗TNF-α)、阿达木单抗、维得利珠单抗等,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患者,疗效显著,但价格昂贵,需警惕感染风险。
(二)营养支持
患者常因营养不良、吸收障碍需加强营养支持,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必要时肠内或肠外营养补充。
(三)手术治疗
适用于以下情况:
- 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重型患者。
- 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出血、癌变等。
- 手术方式包括全结肠切除术、回肠肛门吻合术等,可根治疾病,但可能影响排便功能。
生活管理与预防
-
饮食调理:
- 急性期应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生冷、油腻及高纤维食物(如芹菜、粗粮)。
- 缓解期可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乳制品(部分患者存在乳糖不耐受)。
-
情绪管理:
精神紧张、焦虑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
-
定期随访:
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定期复查结肠镜、炎症指标,评估病情活动度,预防癌变(病程超过8-10年者癌变风险增加,需每年行肠镜监测)。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食建议
| 饮食原则 | 推荐食物 | 禁忌食物 |
|---|---|---|
| 急性期 | 流质(米汤、藕粉)、半流质(粥、烂面条) | 生冷、辛辣、高纤维、产气食物(豆类、洋葱) |
| 缓解期 | 低脂、高蛋白(鱼、瘦肉、蛋)、熟蔬菜(胡萝卜、南瓜) | 乳制品(乳糖不耐受者)、酒精、咖啡因 |
| 腹泻严重时 | 香蕉、苹果泥(补充钾)、淡盐水(预防脱水) | 油炸食品、粗粮(玉米、燕麦) |
相关问答FAQs
Q1:溃疡性结肠炎会癌变吗?如何预防?
A:溃疡性结肠炎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尤其是病程超过8-10年、病变范围广泛(全结肠炎)、反复发作者,癌变风险显著增加,预防措施包括:①严格遵医嘱治疗,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缓解;②定期复查结肠镜,前2年每年1次,之后根据病情调整频率;③积极治疗合并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④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消瘦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Q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怀孕吗?孕期需要注意什么?
A:病情稳定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以正常怀孕,且妊娠结局通常良好,但需注意:①孕期需在消化科和产科医生共同指导下管理,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如甲氨蝶呤);②妊娠期间病情可能缓解或加重,需密切监测症状及炎症指标;③产后哺乳需根据药物安全性选择,如美沙拉嗪哺乳期相对安全,而免疫抑制剂需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