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学生近视高发,预防近视安全教育怎么做才有效?

近视的现状与危害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过50%,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达80.5%,近视不仅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引发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严重眼病,甚至导致视力残疾,近视高发还会对国防、航天等领域的人才选拔造成潜在影响,开展预防近视的安全教育,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安全教育《预防近视》

近视的成因分析

近视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良用眼习惯和环境因素是主因。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儿童青少年眼球尚未发育成熟,长时间看书、写字、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会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晶状体凸度增加,进而引发调节性近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真性近视。

不良用眼环境

光线过强或过暗、在晃动的车厢内阅读、躺着或趴着看书等不良用眼环境,会加剧眼部疲劳,增加近视风险,长时间在电子屏幕前暴露,屏幕发出的蓝光也会损伤视网膜感光细胞。

户外活动不足

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降低近视发生风险,自然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过快增长,而户外活动不足会导致眼部缺乏有效刺激,增加近视概率。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子女患近视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儿童,但遗传并非决定性因素,良好的用眼习惯仍可延缓近视发展。

科学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良好用眼习惯

  • “20-20-20”法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需眺望20英尺(约6米)外的远处物体至少20秒,缓解睫状肌紧张。
  • 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即眼睛与书本距离约33厘米(一尺),胸口与课桌距离约一拳,握笔手指与笔尖距离约3.3厘米(一寸)。
  •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使用不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每天不超过30分钟。

(二)优化用眼环境

  • 保证充足光照:学习场所应保持光线均匀,避免阳光直射或灯光刺眼;台灯应与顶灯同时使用,减少阴影。
  • 选择合适桌椅:根据儿童身高调整桌椅高度,确保双脚平放地面,大腿与小腿呈90度角,背部挺直。

(三)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家长可鼓励孩子参与户外运动,如跑步、打球、放风筝等,即使在阴天,户外自然光也有助于预防近视。

(四)合理膳食与充足睡眠

  • 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蓝莓、坚果等;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眼内代谢。
  • 保障睡眠:小学生每天应睡足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睡眠不足会导致眼部血液循环不畅,加剧近视发展。

(五)定期视力检查与干预

  • 建立视力档案:3-18岁儿童青少年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视力检查,记录眼轴长度、屈光度等数据,及时发现视力异常。
  • 科学矫正:若已近视,应在医生指导下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塑形镜(OK镜),避免随意使用眼药水或“治疗仪”延误病情。

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责任

家庭层面

家长应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身作则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营造爱眼护眼的家庭氛围。

学校层面

学校需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控制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保证教室采光、照明达标,定期调整课桌椅;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科学用眼知识。

社会层面

政府应加强监管,规范眼镜市场,打击虚假宣传;社区可开展视力保护公益活动,医疗机构应提供便捷的视力检查和矫正服务。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关键指标参考

年龄阶段 推荐户外活动时间(每天) 最大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 近视率控制目标
3-6岁 ≥2小时 ≤30分钟 ≤3%
7-12岁 ≥2小时 ≤45分钟 ≤38%
13-18岁 ≥1小时 ≤1小时 ≤60%

相关问答FAQs

Q1:散光和近视是一回事吗?需要矫正吗?
A:散光和近视是不同的屈光不正,近视是远处物体看不清,因眼轴过长或角膜曲率过大导致;散光是眼球不同经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导致视物重影或模糊,儿童散光若度数较高(超过100度)或伴有视力下降、视疲劳,需及时配镜矫正,否则可能引发弱视。

Q2:吃甜食真的会导致近视吗?
A:长期大量摄入甜食可能增加近视风险,高糖饮食会使体内血糖升高,改变眼内房水和晶状体的渗透压,导致眼轴变长;糖代谢过程中消耗的维生素B1,也可能视神经功能受损,建议儿童青少年减少甜食、饮料摄入,多吃新鲜蔬果,保护视力健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