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5中考政策旨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规范考试招生秩序,确保教育公平,该政策在考试科目设置、录取方式、学业水平考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初中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考作为连接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2025年中考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旨在构建“两考合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中考合并)、“一依据一参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招生录取依据,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主要改革内容
(一)学业水平考试:规范科目与分值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涵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设定的所有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外语科目包含听力测试,体育与健康分值权重提高,部分地区将实验操作纳入考试范围。
中考科目分值示例(部分地区)
| 科目 | 分值(分) | 备注 |
|--------------|------------|--------------------------|
| 语文 | 120-150 | 部分地区包含语文实践 |
| 数学 | 120-150 | |
| 外语 | 100-120 | 含听力20-30分 |
| 道德与法治 | 50-80 | 开卷考试地区分值较低 |
| 历史 | 50-80 | |
| 物理、化学 | 100-200 | 合计或单科计分 |
| 体育与健康 | 50-70 |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 |
(二)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过程性记录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维度,评价方式采用客观记录与等级评定相结合,由初中学校统一管理,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将纳入评价体系,重点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
(三)招生录取方式:多样化与公平性并重
- 普通高中招生:实行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办法,优质高中招生名额适当向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倾斜,推动区域教育均衡。
-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注册入学,面向应往届初中毕业生,鼓励普职融合发展。
- 自主招生:部分特色高中经批准可自主招生,但需明确招生范围、标准和程序,确保公平公正。
(四)命题改革:突出核心素养
中考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减少机械记忆类内容,增加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杜绝偏题、怪题,严格控制难度系数。
政策影响与实施要求
(一)对学生的影响
政策引导学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艺术等科目分值提高,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和艺术修养;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则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个性发展。
(二)对学校的要求
初中学校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科目或课时,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确保评价过程规范、结果真实。
(三)对教育部门的责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要推进优质高中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政策亮点与创新
- “两考合一”:减轻学生重复备考负担,提高考试效率。
- 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数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 体育与健康权重提升:呼应“健康中国”战略,强化学生体质健康。
- 命题导向改革:聚焦核心素养,推动教学方式创新。
FAQs
问:2025中考政策下,体育科目分值提高,学生应如何备考?
答:学生应注重日常体育锻炼,掌握1-2项运动技能,同时关注过程性评价(如体质健康监测、体育课表现等),结合当地考试项目(如长跑、球类等)制定专项训练计划,避免临时抱佛脚。
问:综合素质评价会影响高中录取吗??具体如何记录?
答:是的,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录取的重要参考,记录方式通常由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省级或市级平台上传实证材料(如获奖证书、社会实践报告、艺术作品等),学校结合日常表现进行等级评定(如A、B、C、D档),重点突出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特长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