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何为古人三立?其内涵对现代有何启示?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三立”思想,源自《左传》,历经千年沉淀,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它不仅是古贤圣士的毕生信仰,更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修身、处世、奋斗的精神坐标。

古人三立的作文

立德:立身之本,品德之魂

“立德”居“三立”之首,是人生的根基与底色,古人认为,唯有品德高尚者,方能称得上真正的人,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将道德修养视为立身处世的核心;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了品德的力量足以抵御外界诱惑与磨难。
立德并非遥不可及的圣人标准,而是体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东汉名臣杨震“暮夜却金”,面对“暮夜无知者”的劝说,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回应,这份清正廉洁的品德,让他成为“关西孔子”;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更让“立德”超越个人修养,升华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品德如同树木的根系,根系深厚,方能枝繁叶茂,在浮躁的现代社会,“立德”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做一个有温度、有良知、有底线的人。

立功:济世之途,实干之力

“立功”指建立功业,为社会、国家做出实际贡献,是“立德”的外在延伸,与空谈道德不同,立功强调“经世致用”,将品德转化为行动,以实干推动社会进步。
古代立功者,或保家卫国,或造福百姓,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变水患为水利,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汉”,这一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仍在发挥作用,堪称“立功”的典范;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现了大国担当。
立功不分大小,关键在于是否以利民为出发点,近代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打破“中国人自建铁路”的断言,他的爱国精神与实干才能,正是“立功”的现代诠释,对普通人而言,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同样是一种“立功”——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都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

立言:思想之光,传承之脉

“立言”即著书立说,通过文字或思想传递智慧,启迪后人,是“三立”中超越时间的永恒价值,古人云:“人生三不朽,以言为最久。”相较于立德、立功的时空限制,立言可以通过书籍、文章等形式,跨越千年与后人对话。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虽未实现政治理想,却删《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深远;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却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毅力,完成《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立言并非名人的专属,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分享经验、传递思考,为后人提供借鉴,互联网时代让“立言”的门槛降低,无论是专业领域的深度分析,还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只要言之有物、传递正能量,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思想之光。

“三立”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维度 内涵 现代意义
立德 品德修养,道德自律 坚守诚信、责任、良知,做有担当的人
立功 实干贡献,服务社会 立足岗位,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立言 思想传承,智慧分享 传递知识,启迪思考,促进文化发展

FAQs

问:“三立”思想是否过时了?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
答:“三立”思想并未过时,反而具有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虽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对品德(立德)的追求、对实干(立功)的认可、对思想(立言)的传承,始终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企业家的诚信经营、科研人员的创新突破,还是普通劳动者的爱岗敬业,都是“三立”思想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问:普通人如何践行“三立”?是否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答:“三立”并非只有圣贤才能达到,普通人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立德,可以从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做起,如诚实守信、孝敬长辈;立功,可以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哪怕只是做好一份工作、服务好一位客户;立言,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参与公益讨论,或用文字记录生活感悟,为他人提供参考,关键在于“勿以善小而不为”,将品德、实干与思考融入日常,便是“三立”的真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