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局防疫政策

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校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上海市教育局始终根据国家及本市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动态调整并优化防疫政策,以下从总体原则、具体措施、应急处置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总体原则:坚持“科学精准、动态调整、以人为本”
上海市教育局防疫政策以“健康第一、预防为主”为核心,强调科学研判疫情形势,精准施策,政策制定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安全底线,确保校园不发生聚集性疫情;二是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学段(如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及师生特点制定差异化措施;三是协同联动,加强与卫健、疾控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校园防控合力,政策注重平衡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需求,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具体措施:覆盖校园防控全流程
(一)师生健康管理
- 日常健康监测:师生需每日通过“校园防疫通”等平台填报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学校,不带病到校。
- 核酸检测与抽检: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师生按频次完成核酸检测(如中小学师生每日1检,高校师生按属地政策执行),同时开展常态化抽检,确保早发现、早处置。
- 疫苗接种:积极倡导符合接种条件的师生完成新冠疫苗及加强针接种,构建校园免疫屏障。
(二)校园出入管理
- 校门管控:校园实行相对封闭管理,师生员工凭校园卡或健康码绿码入校,校外人员非必要不入校,确需入校的需严格审批并查验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 通勤管理:鼓励师生“点对点”通勤,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对走读生,学校需掌握其往返途中的防护情况;对住校生,实行“非必要不离校”管理。
(三)教学活动安排
- 线下教学优先:在疫情平稳阶段,坚持线下教学为主,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 线上教学预案:一旦出现疫情风险,学校立即启动线上教学预案,通过“空中课堂”“腾讯会议”等平台开展教学,保障“停课不停学”。
- 聚集性活动管控:严格控制大型会议、文体活动等聚集性活动,确需举办的需制定防控方案并报备,鼓励采用线上或分时形式。
(四)校园环境与物资保障
- 清洁消毒:每日对教室、食堂、宿舍、卫生间等场所进行通风消毒,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增加消毒频次。
- 物资储备:学校按师生人数储备足量的口罩、消毒液、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 食堂管理:实行错峰就餐、单向就坐,鼓励师生自带餐具或使用一次性餐具,减少堂食聚集。
(五)不同学段差异化措施
为兼顾各学段特点,政策在不同学段有所侧重:
- 幼儿园:以晨午检、全日健康观察为重点,加强在园幼儿个人卫生习惯培养,避免跨班级交叉活动。
- 中小学:强化教室通风、课间活动管理,对住校生实行闭环管理,减少与校外人员接触。
- 高校:实行“网格化”管理,细化宿舍、楼宇防控单元,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生活服务保障。
应急处置:快速响应、精准处置
- 疫情监测与报告:学校设立疫情监测员,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小时内向属地疾控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开展流调、核酸检测等工作。
- 分类处置措施:
- 密接者管理:对密接者采取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符合条件者),并在指定隔离点开展线上教学。
- 校园封控与管控:根据疫情风险等级,校园可采取封控管理(全员足不出校)、管控管理(减少流动)或常态化防控,确保风险不扩散。
- 复课管理:师生康复后,凭医疗机构开具的复课证明或核酸阴性证明返校,学校查验无误后方可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保障机制:多方协同,筑牢防线
- 组织领导:各级教育部门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定期召开调度会,确保政策落地。
- 宣传引导:通过校园网、公众号、家长会等渠道,宣传防疫知识及政策要求,引导师生自觉遵守防控规定。
- 督导检查:教育局联合卫健、疾控等部门开展校园防疫专项督查,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
- 心理支持:开通心理援助热线,为师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情绪。
上海市教育局防疫政策要点速览
| 类别 | |
|---|---|
| 健康监测 | 每日健康填报,症状及时报告,按频次核酸检测 |
| 校园出入 | 封闭管理,校外人员审批,师生凭绿码入校 |
| 教学安排 | 线下为主,线上预案,严控聚集性活动 |
| 环境物资 | 日常消毒,物资储备,错峰就餐 |
| 应急处置 | 2小时内报告,流调配合,分类管控(封控/管控/常态化) |
FAQs
问:学生出现发热症状,学校应如何处理?
答:学生一旦在校发热,学校应立即将其转移至临时隔离观察室,由校医或指定人员测量体温并询问症状,同时通知家长接就医,若疑似传染病,需立即报告属地疾控和教育部门,并配合开展流调、核酸检测等后续工作,学生在未明确诊断前不得返校,康复后需凭复课证明返校。
问:高校学生因疫情无法返校,如何保障学习进度?
答:高校需提前制定线上教学方案,通过“一校一策”明确线上课程安排、教学平台及考核方式,教师需同步开展线上授课,提供课件、录播视频等资源,并通过线上答疑、小组讨论等方式保证互动质量,学校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确保特殊时期学习效果不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