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如何上才更有效?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上好这门课,需要从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多个维度系统发力,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如何上

内容设计:立足时代需求,构建“三维”内容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回应学生关切,具体可构建“三维”内容体系:
一是“时政热点”维度,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如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等核心议题,结合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最新会议精神,解析国家发展大政方针,选取“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热点,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理解中国担当。
二是“学生关切”维度,针对学生关注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科技创新等现实问题,邀请人社部门、企业代表、科研专家等开展专题讲座,用数据说话、用案例支撑,让学生感受到政策与自身发展的紧密联系。
三是“地方实践”维度,结合地方发展战略,如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组织学生调研地方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案例,使宏观政策具象化,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表1: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模块设计示例
| 模块类别 | 核心主题举例 | 教学形式建议 |
|----------------|---------------------------------------|-----------------------|
| 理论政策解读 |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 | 专家讲座+文献研读 |
| 国内外形势分析 |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与中国经济韧性 | 数据可视化分析+小组讨论 |
| 社会热点回应 | 新时代就业政策与青年职业发展 | 校友分享会+政策解读 |
| 地方实践感知 |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地方特色产业振兴 | 实地调研+成果汇报 |

教学方法:创新载体形式,激活课堂生命力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难以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和互动性需求,需推动教学方法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型。
一是案例教学法,选取“脱贫攻坚中的青年力量”“疫情防控中的中国制度优势”等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中提炼理论认知,在讲授“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可结合基层立法联系点、社区议事会等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民主实践。
二是技术赋能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模拟考察、国际组织会议模拟等沉浸式教学场景,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事件现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整合“学习强国”、《人民日报》评论等优质资源,实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拓展的全流程教学。
三是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走进企业、社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例如参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采访老党员、撰写政策建议报告等,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理解。

师资建设:强化多元协同,提升教学专业化水平

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应打破“单一思政教师”的模式,构建“专职+兼职+专家”的多元师资体系。
一是提升专职教师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中央党校、教育部举办的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地方党委政府政策调研,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通过跨学科教研团队,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丰富教学内容。
二是邀请兼职教师参与,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聘请领导干部、行业专家、先进模范担任兼职教师,他们结合亲身经历解读政策,既能增强内容的权威性,又能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邀请扶贫干部讲述脱贫攻坚一线故事,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说服力。
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设立教学创新奖、优秀教案奖等,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听课等方式,持续优化教学质量。

考核评价:注重过程导向,实现知行合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应避免“一考定终身”,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报告、政策分析小论文等,重点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就“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撰写分析报告,从政策理解、数据支撑、逻辑论证等方面综合评分。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开卷考试、主题演讲等形式,试题设计应突出开放性和思辨性,如“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框架。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应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更新快、备课压力大的问题?
A:可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缓解压力,由教研室牵头整理时政热点解读、政策文件汇编、优秀教学案例等资源,实现共享;利用“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理论频道等权威渠道,及时获取最新素材,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Q2:如何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A: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结合,例如用“大学生创业补贴政策”解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互动形式,通过“政策辩论赛”“模拟新闻发布会”等活动,让学生从“听众”变为“参与者”,在主动思考和表达中深化对政策的理解,增强获得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