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预防常识百科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感染动物(如狗、猫、蝙蝠等)咬伤或抓伤传播,也可通过黏膜接触或器官移植感染,该病病死率几乎达100%,但又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了解狂犬病的预防知识,对保护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传播方式包括:
- 咬伤或抓伤:最常见的方式,病毒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 黏膜接触:如被动物舔舐眼睛、口腔或鼻子等黏膜部位。
- 器官移植:罕见情况下,通过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传播。
注意:并非所有动物都会传播狂犬病,高风险动物包括狗、猫、蝙蝠、狐狸、浣熊等。
狂犬病的潜伏期与症状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最短可至1周,最长可达1年,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期:
前驱期(持续2-10天)
- 低热、乏力、头痛、恶心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 伤口部位出现异常刺痛、麻木或瘙痒感。
- 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出现咽喉紧缩感。
急性期
- 狂躁型(最常见):表现为高度兴奋、恐水(吞咽肌痉挛)、恐风、流涎、幻觉等,最终因呼吸或循环衰竭死亡。
- 麻痹型:以肢体无力、瘫痪为主,病程较慢,但同样致命。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
狂犬病的预防分为三级,即暴露前预防、暴露后处置和动物管理。
(一)暴露前预防
适用于高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 疫苗接种:接种狂犬病疫苗(通常为3-5针),产生抗体后可提供保护。
- 加强免疫:若持续暴露风险,每6个月至1年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加强接种。
(二)暴露后处置
被可疑动物咬伤或抓伤后,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处理伤口
- 冲洗: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彻底清除病毒。
- 消毒:用碘伏或75%酒精涂抹伤口,避免包扎。
接种疫苗
根据暴露程度,分为三级处置:
| 暴露分级 | 处置措施 |
|---|---|
| Ⅰ级(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皮肤被舔舐) | 无需处置,彻底清洁即可 |
| Ⅱ级(无出血的咬伤或抓伤,皮肤破损被舔舐) | 立即接种疫苗 |
| Ⅲ级(一处或多处咬伤/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或动物舔舐黏膜) | 立即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
注射免疫球蛋白
对于Ⅲ级暴露,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中和病毒。
(三)动物管理
- 宠物免疫:定期为狗、猫接种疫苗,佩戴牵引绳,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 流浪动物控制:避免接触或收容不明流浪动物,发现异常动物及时报告防疫部门。
常见误区与解答
-
误区:只有被狗咬才会得狂犬病。
事实:猫、蝙蝠、狐狸等动物均可传播,蝙蝠咬伤可能无明显痕迹。 -
误区:被动物舔舐不需要处理。
事实:若皮肤有破损或黏膜接触(如眼睛、口腔),需按Ⅱ级或Ⅲ级暴露处理。
相关问答FAQs
Q1:被动物咬伤后,超过24小时接种疫苗还有效吗?
A:有效,狂犬病疫苗接种应尽快开始,但即使超过24小时,只要未发病,接种疫苗仍能预防发病,延迟接种可能导致抗体产生不足,需遵医嘱可能增加针次。
Q2: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会有哪些副作用?
A:常见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低热、乏力等,一般1-3天自行消退,罕见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严重副作用(如神经系统症状)极罕见,但需密切观察。
狂犬病虽可怕,但科学预防可完全避免,定期为宠物免疫、避免接触高风险动物、暴露后及时处置,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