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教育局研学游最新政策2025有哪些新变化?

教育局对研学游最新政策

教育局对研学游最新政策

近年来,研学游作为连接课堂与实践的重要教育形式,受到广泛关注,为规范研学游活动开展,保障学生安全与教育质量,教育部及各地教育局陆续出台最新政策,从活动设计、安全管理、经费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推动研学游向规范化、课程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政策核心目标:强化教育属性,突出实践育人

最新政策明确指出,研学游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知识学习与旅行体验深度融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形式化倾向,政策强调,研学游内容需与学科课程标准衔接,围绕红色教育、科学探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主题开发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团队协作等方式提升综合素养,小学阶段可侧重乡土文化认知,中学阶段则增加科学实验与社会调研等深度体验环节。

规范活动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安全是研学游的生命线,最新政策对活动组织提出更严格的安全管理要求:

  1. 资质审核:学校需选择具备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研学机构,签订规范合同,明确双方责任。
  2. 行前备案:研学方案需提前向教育局备案,包括活动路线、应急预案、保险购买等细节,尤其涉及高风险项目(如登山、涉水)时,必须配备专业教练和医护人员。
  3. 过程监管: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如GPS定位、实时通讯设备)动态监控活动进展,建立“学校-机构-家长”三方沟通机制,确保紧急情况快速响应。

下表为研学游安全管理关键措施:
| 环节 | 具体要求 |
|--------------|--------------------------------------------------------------------------|
| 机构选择 | 需具备教育部门颁发的研学旅行资质,三年内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记录。 |
| 行前准备 | 制定详细安全预案,购买足额意外险,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和纪律教育。 |
| 行程管理 | 师生配比不低于1:15,每团配备随队医护人员,禁止安排高风险或超龄项目。 |
| 应急处理 | 建立当地医院、公安等部门的应急联络清单,确保2小时内能启动医疗救援。 |

优化经费与资源保障,促进普惠公平

为解决研学游“高成本、低参与”问题,政策从多方面强化保障:

  • 经费来源:明确学校可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部分研学费用,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提供支持,严禁强制或变相收取额外费用。
  • 资源整合:推动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建立“研学基地资源库”,方便学校就近选择实践场所。
  • 师资培训:将研学指导教师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每年开展专题培训,提升课程设计与活动组织能力,鼓励学科教师与专业导师协同教学。

完善评价机制,注重育人实效

政策强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避免“唯游记论”,评价内容应包括:

  1. 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参与度、团队协作表现、实践日志等综合考量;
  2. 成果性评价:鼓励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手工作品、主题演讲等成果,纳入综合素质档案;
  3. 第三方评估:引入教育专家、家长代表对研学活动质量进行评议,结果作为学校考核参考。

相关问答FAQs

Q1: 研学游是否必须通过校外机构组织?学校能否自主开展?
A: 政策并未强制要求必须通过机构,但学校自主开展需满足条件:具备完善的应急预案、合格的带队教师(需接受安全培训)、合适的活动路线,并提前向教育局备案,若涉及跨市或长途活动,建议优先选择有资质的机构协助,以确保安全与专业性。

Q2: 如何避免研学游变相成为“旅游打卡”?
A: 学校需严格遵循“教育性优先”原则,做到“三定一评”:定主题(与课程目标结合)、定课程(设计探究任务单)、定导师(学科教师+专业导师协同),并开展行前预习、行中记录、行后总结的全流程教学,教育局也将通过随机抽查、学生反馈等方式监督活动质量,杜绝“重游轻学”现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