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四川省情,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教育厅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改革创新等核心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四川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形势研判:把握时代机遇,直面挑战
当前,四川教育发展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从机遇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级战略深入实施,为教育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业态的兴起,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倒逼教育体系加快改革,从挑战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高等教育创新驱动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仍需破解,教育厅立足实际,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科学制定政策路径,推动教育系统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政策举措: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
促进教育公平,夯实发展基础
教育厅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县中提升计划”等举措,缩小城乡、校际差距,2025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降至0.5%以下,99%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2025年累计发放资助资金超60亿元,惠及学生800余万人次。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升级
针对四川“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人才需求,教育厅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组建了一批行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2025年,全省高职院校新增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点45个,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20万人,有效缓解了产业人才短缺问题。
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增强科研能力
围绕“双一流”建设,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优势学科创建国家一流学科,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2025年,全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5%,转化科技成果300余项,产值突破500亿元,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生态
教育厅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推动学校教育“减负增效”,通过“课后服务全覆盖”“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5%以上,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
未来展望:锚定目标,砥砺前行
面向“十四五”,四川省教育厅将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四川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FAQs
四川省教育厅如何保障农村教育质量提升?
答:教育厅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师交流轮岗”“农村教师专项计划”等措施,优化农村师资配置;投入专项资金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智慧教育”全覆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确保农村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双减”政策下,四川省如何平衡减负与提质?
答:教育厅一方面严格管控校外培训,规范作业管理;通过“课堂革命”提升教学效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如科普、文体、实践等活动),并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实现“减负”与“提质”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