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育局近年来在幼儿园政策方面持续发力,致力于构建覆盖广泛、质量优良、保障有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政策实施以“公益普惠、安全优质”为核心,从资源供给、保教质量、师资建设、经费保障等多个维度发力,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保障“幼有所育”
为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天津市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等方式,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政策明确要求,每个街道至少建设1所公办园,鼓励有条件的区实现“一街两园”,并落实小区配套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政策,截至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已达92%,其中公办园占比超过65%,有效缓解了家长对公办学位的迫切需求。
天津市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财政补贴,包括生均经费补助、租金减免等,引导其规范收费,降低家庭育儿成本,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普惠性民办园进行评估,确保其保教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保障“有园上”的基础上,天津市更注重“上好园”,政策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计划,市教育局定期组织幼儿园课程观摩、教学评比等活动,推广优秀教育案例,推动园所间经验共享。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质量的关键,天津市通过“幼师培养计划”,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培训,2025年投入专项经费2000万元,开展师德师风、保教能力等培训,覆盖教师超万人次,提高幼儿教师待遇,确保公办园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并将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纳入培训体系,稳定教师队伍。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市级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重点向农村地区、薄弱园所倾斜,2025年市级投入达8亿元,同比增长15%,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落实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减免保教费并提供生活补助,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强化监管与安全,筑牢成长防线
为确保幼儿园规范运行,天津市实施“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制度,涵盖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教师队伍等八大类指标,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针对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等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排查整治,2025年累计检查园所1800余所,整改安全隐患300余处。
天津市2025年学前教育主要指标概览
| 指标名称 | 数值 | 同比增长 |
|-------------------------|---------------|----------|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92% | 1.2% |
|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 65% | 2.5% |
| 专项经费投入(亿元) | 8 | 15% |
| 教师培训覆盖率 | 95% | 3% |
相关问答FAQs
问:天津市如何保障普惠性民办园的保教质量?
答:天津市通过“准入—监管—评估”全流程机制保障普惠性民办园质量,严格民办园设立标准,确保办园条件达标;实施年度检查和随机抽查,规范收费行为和教学内容;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保教质量、家长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结果与财政补贴直接挂钩,对不达标园所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取消普惠资格。
问:外来务工子女在天津上幼儿园有哪些政策支持?
答:天津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行“两为主”政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接收为主,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可凭居住证、就业证明、社保缴纳证明等材料,向居住地所在区教育局申请入园,教育部门将统筹安排学位,并享受与本地户籍儿童同等的资助政策,如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