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师教育新政策旨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教师培养、培训、管理、保障等关键环节,构建了全链条、多层次的教师教育体系。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针对教师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出台系列新政策,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格局,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与具体举措
(一)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质量
-
强化师范院校主体地位
支持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师范院校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将其纳入河南省“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范围,要求师范院校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教育实践学分,推行“双导师制”(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 -
扩大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
实施“河南省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每年面向农村地区培养不少于5000名公费师范生,重点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紧缺学科,毕业后需定向服务农村学校6年以上。 -
推进“新师范”建设
鼓励高校探索“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模式,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支持高校与中小学共建“教师发展学校”,推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二)深化教师培训改革,促进专业成长
-
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针对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等不同群体,设计“三年适应期、五年成熟期、十年卓越期”的阶梯式培训课程,2025年起,全省教师每人每五年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 -
创新培训方式
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利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平台,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开展“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访名校”等项目,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学习。 -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聘用第一标准,建立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机制,定期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挖掘优秀教师典型,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强化资源配置
-
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
重点补充农村学校音体美、科学、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2025-2025年,全省计划招聘中小学教师10万名,并向脱贫地区、革命老区倾斜。 -
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全面推行县级政府统筹管理教师编制、岗位聘用、交流轮岗的制度,推动教师在城乡、校际之间合理流动,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 -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等政策,设立省级教师奖励基金,对优秀给予表彰奖励。
(四)强化保障机制,确保政策落地
-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政策实施,将教师教育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高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
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财政设立教师教育专项经费,确保教师教育经费占财政教育经费比例逐步提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师教育,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
督导评估与监测
建立政策落实督导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政策实施成效与展望
新政策实施以来,河南省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提升至98.6%,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比例提高35%,河南省将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四有”好老师,为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人才保障。
相关问答FAQs
问:河南省新政策对乡村教师有哪些倾斜措施?
答:政策从培养、招聘、待遇等多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一是扩大乡村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定向输送人才;二是招聘教师时降低乡村学校开考比例,适当放宽年龄限制;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建设教师周转房,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乡村教师。
问:新政策如何保障教师培训的质量?
答:通过以下方式保障培训质量:一是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针对性;二是整合优质高校、教研机构和中小学资源,组建高水平培训团队;三是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将培训结果与教师考核、晋升挂钩;四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培训效果进行监测和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