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以下是预防艾滋病的十大核心常识,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的防护意识,远离病毒威胁。

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途径明确且有限,主要分为三种:
- 性传播: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之间)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通过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交换传播。
- 血液传播:输入含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针具注射毒品,以及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拔牙工具)等。
-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通过怀孕、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
注意: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卫生间、蚊虫叮咬等不会传播HIV,无需过度恐慌。
坚持安全性行为,筑牢第一道防线
安全性行为是预防性传播的核心措施:
- 正确使用安全套: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有效阻断体液交换,降低感染风险,需注意选择正规产品,检查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并在性行为开始前就全程佩戴。
- 固定性伴侣:减少性伴侣数量,避免与多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若性伴侣感染状况不明,应主动坚持使用安全套并定期检测。
- 警惕“窗口期”风险:HIV感染后2-3周内可能无法通过常规检测发现病毒(即“窗口期”),此期间若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仍有传播可能,需结合行为史和检测综合判断。
拒绝毒品,远离血液传播风险
共用针具注射毒品是血液传播的高危行为,因针头可能残留含病毒的血液,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毒品会削弱免疫力,增加HIV感染风险,应坚决抵制毒品,若已陷入毒瘾,需及时寻求专业戒毒帮助。
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接触,确保医疗安全
- 安全用血:需要输血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血液经过HIV、乙肝、丙肝等严格检测。
- 不共用私人物品: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针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皮肤有破损时需妥善包扎,防止血液间接接触。
- 规范就医: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拔牙、纹身、打耳洞等操作,确保医疗器械严格消毒灭菌。
阻断母婴传播,守护下一代健康
感染HIV的孕妇通过及时干预,可将母婴传播率降至5%以下:
- 孕早期检测:孕妇应主动进行HIV检测,尽早发现感染情况。
- 抗病毒治疗:感染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全程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体内病毒载量。
- 选择分娩方式: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可选择剖宫产以减少分娩过程中感染风险。
- 避免母乳喂养:提倡人工喂养,避免通过母乳传播病毒。
暴露后及时阻断,抓住黄金72小时
若发生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被污染针头刺伤等),应在72小时内尽快服用暴露后预防(PEP)药物,连续服用28天,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PEP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越早越好,超过72小时效果可能大幅下降。
暴露前预防,高危人群主动防护
对于HIV感染高风险人群(如HIV阳性者的阴性伴侣、多性伴侣者、男男性行为者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每日或性行为前服用,通过药物提前建立体内防线,降低感染概率。
关爱HIV感染者,消除歧视与偏见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样享有平等的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日常接触不会传播HIV,歧视和偏见反而会促使感染者隐瞒病情,增加传播风险,应给予理解、尊重和支持,鼓励感染者及时检测和治疗,共同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
主动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检测是及时发现HIV感染的关键:
- 检测对象:有高危行为者、性伴侣感染状况不明者、孕妇等应主动检测。
- 检测时间:高危行为后4周可进行初筛,3个月后复查结果(窗口期后结果更准确)。
- 检测途径:可前往当地疾控中心、医院或指定检测机构进行免费或匿名检测。
早发现、早治疗感染者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有效抑制病毒,延长寿命,并降低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支持抗病毒治疗,共享健康未来
抗病毒治疗(ART)已成为HIV感染者的标准治疗方案,通过规范服药,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即“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检测不到=不具传染性),不仅能保障自身健康,还可避免将病毒传给他人,感染者应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依从性。
预防艾滋病核心措施总结表
| 预防类别 | 具体措施 |
|---|---|
| 性传播预防 | 正确使用安全套、固定性伴侣、减少高危性行为 |
| 血液传播预防 | 拒绝共用针具、安全用血、不共用私人物品 |
| 母婴传播预防 | 孕期检测、抗病毒治疗、避免母乳喂养 |
| 暴露后预防 | 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PEP药物 |
| 暴露前预防 | 高危人群在医生指导下服用PrEP药物 |
| 社会支持 | 消除歧视、关爱感染者、支持治疗 |
相关问答FAQs
问:与HIV感染者一起吃饭、握手会感染艾滋病吗?
答:不会,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如共餐、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蚊虫叮咬等不会传播病毒,HIV不会通过空气、水或食物传播,与感染者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均无需担心感染。
问:发生高危行为后,如何判断是否需要阻断?阻断成功率有多高?
答:高危行为后是否需要阻断,需评估行为风险(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等),若存在明确感染风险,建议在72小时内尽快服用暴露后预防(PEP)药物,越早越好,最好在2小时内启动,规范服用PEP药物28天,可将感染风险降低超过80%,但需注意阻断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可能产生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