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十条

艾滋病的定义与病原体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逐渐受损,最终使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和发生恶性肿瘤,HIV感染者经过潜伏期(通常为8-10年)后,发展为AIDS阶段。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 性传播: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及异性)是HI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 血液传播:共用 contaminated 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
-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
日常接触不会传播HIV,如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卫生间等。
高危行为与预防措施
以下行为可能增加HIV感染风险,需采取预防措施:
- 安全性行为: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量。
- 避免血液接触:不共用针具、纹身器具;确保医疗操作严格消毒。
- 暴露后预防(PEP):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感染风险。
HIV检测的重要性
早期检测是控制HIV传播的关键,HIV感染后2-4周可出现“急性期症状”(如发热、咽痛、皮疹等),但多数人无明显症状,需通过检测确诊,推荐检测方式包括:
- 抗体检测:血液、唾液或尿液检测,窗口期约3周。
- 核酸检测:直接检测病毒RNA,窗口期约1周,适用于早期感染诊断。
艾滋病的治疗与管理
目前尚无根治HIV的方法,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恢复免疫功能,延长患者寿命,治疗要点包括:
- 终身服药:需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
-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评估治疗效果。
- 副作用管理:部分药物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脂异常等副作用,需及时调整方案。
HIV感染者的权利与社会支持
HIV感染者享有平等的医疗、教育、就业等权利,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不得歧视HIV感染者,医疗机构需对其信息保密,社会应给予理解与支持,消除“恐艾”心理。
艾滋病的全球与国内现状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25年数据,全球约3,820万人感染HIV,其中2,100万正在接受治疗,我国截至2025年底,现存HIV感染者约125万,年新发感染约5万例。
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防控
- 青少年:加强性教育,普及安全套使用知识。
- 孕产妇:推广HIV检测与母婴阻断措施,可将传播率降至1%以下。
- 高危人群:如男男性行为者、吸毒者等,需定期检测并推广“暴露前预防(PrEP)”。
艾滋病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HIV感染者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机会性感染(如肺结核、卡氏肺囊虫肺炎)和肿瘤(如卡波西肉瘤),肺结核是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公众的责任与行动
- 参与防艾宣传:普及HIV防治知识,减少歧视。
- 支持感染者:鼓励检测和治疗,提供心理支持。
- 科研与疫苗研发:关注全球防艾科研进展,支持HIV疫苗研发。
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表
| 项目 | |
|---|---|
| 病原体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 传播途径 |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
| 非传播途径 | 日常接触、共餐、蚊虫叮咬等 |
| 预防措施 | 安全性行为、不共用针具、暴露后预防(PEP) |
| 治疗目标 | 抑制病毒复制、恢复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
| 检测窗口期 | 抗体检测3周,核酸检测1周 |
相关问答FAQs
艾滋病可以治愈吗?
目前艾滋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ART),感染者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实现“长期无病生存”,且不会通过性接触传播病毒(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与HIV感染者一起工作或生活会被感染吗?
不会,HIV不会通过空气、水、食物或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共用办公设施)传播,与感染者正常社交、工作或学习无需担心感染风险,但应避免直接接触其血液或体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