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和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两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早期筛查和科学防治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以下为两种疾病的相关小常识,帮助女性更好地了解和预防。

宫颈癌:可防可治的“红颜杀手”
宫颈癌是源于宫颈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起,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数感染可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但持续感染可能导致宫颈病变,甚至癌变。
高危人群需警惕
- 有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有多个性伴侣者;
- 初次性生活年龄<16岁、多孕多产者;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者);
- 有宫颈癌家族史者;
- 长期吸烟或HPV感染者。
筛查:早期发现的核心手段
宫颈癌筛查是“二级预防”的关键,建议25岁以上女性定期进行:
- 细胞学检查(TCT):检测宫颈细胞是否有异常;
- HPV检测:识别是否感染高危型HPV;
- 联合筛查:TCT+HPV,准确性更高。
筛查频率建议:
- 25-29岁:每3年做1次TCT;
- 30-65岁:每5年做1次TCT+HPV联合筛查,或每3年做1次TCT;
- >65岁:若既往筛查结果正常,可停止筛查;
- 接种HPV疫苗者仍需定期筛查,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别。
症状:异常信号要重视
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
- 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妇科检查后出血);
- 异常阴道流血(非经期绝经后出血);
- 阴道排液增多,呈白色、血性或米泔状,有腥臭味;
- 晚期可出现下腹痛、尿频、尿痛、便秘等压迫症状。
预防:三级防线筑健康
- 一级预防(疫苗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9-14岁未发生性生活的女孩接种效果最佳,目前有二价、四价、九价疫苗,可覆盖高危型别HPV16/18(导致70%宫颈癌)等;
- 二级预防(定期筛查):如前所述,早发现、早治疗;
- 三级预防(及时治疗):对宫颈高级别病变进行及时干预(如宫颈锥切术),可阻断癌变进程;早期宫颈癌治愈率可达90%以上。
乳腺癌:早诊早治的“粉红杀手”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导管或小叶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其发病与遗传、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高危人群需关注
- 有乳腺癌家族史(一级亲属如母亲、姐妹患病);
- 未生育、晚生育(>35岁)或未哺乳者;
- 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
- 长期外源性雌激素暴露(如长期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
- 肥胖、长期饮酒、长期精神压力大者;
- 曾患乳腺良性疾病(如不典型增生)或乳腺放射史者。
筛查:早期诊断的关键
乳腺癌早期治愈率超95%,建议女性定期筛查:
- 乳腺自查:每月月经结束后7-10天进行,观察乳房皮肤、乳头有无异常,触摸有无肿块;
- 临床乳腺检查:由医生进行,每年1次;
- 乳腺超声:40岁以下女性首选,无辐射;
- 乳腺X线摄影(钼靶):40岁以上女性每1-2年1次,高危人群可提前至35岁;
- 乳腺MRI:适用于高危人群或乳腺致密者。
症状:这些变化要留意
- 乳房无痛性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 乳头溢液(尤其血性溢液或单侧溢液);
- 乳房皮肤凹陷(“酒窝征”)、橘皮样变;
- 乳头回缩、糜烂或乳头偏斜;
- 腋窝淋巴结肿大。
预防:科学降低风险
- 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
- 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 激素管理:避免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更年期激素治疗需遵医嘱;
- 母乳喂养:哺乳可降低乳腺癌风险;
- 基因检测:有家族史者可进行BRCA1/2基因检测,高风险人群可考虑药物预防或预防性手术。
宫颈癌与乳腺癌的异同点
| 对比维度 | 宫颈癌 | 乳腺癌 |
|---|---|---|
| 主要病因 |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 | 遗传、激素、生活方式等多因素 |
| 高发年龄 | 45-55岁 | 40-60岁,年轻化趋势明显 |
| 筛查方法 | TCT、HPV检测 | 乳腺自查、超声、钼靶、MRI |
| 早期治愈率 | 90%以上 | 95%以上 |
| 预防核心 | HPV疫苗+定期筛查 | 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筛查 |
宫颈癌和乳腺癌虽然高发,但通过科学预防、定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完全可以有效控制,女性应树立“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健康意识,主动参与筛查,接种疫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FAQs
问:接种HPV疫苗后还需要做宫颈癌筛查吗?
答:需要,HPV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HPV(如52、58型等),且对已存在的感染无治疗作用,接种疫苗后仍需定期进行TCT和HPV筛查,以实现全面防护。
问:乳腺癌一定会摸到肿块吗?
答:不一定,部分早期乳腺癌肿块较小且位置较深,难以通过自检发现;部分特殊类型乳腺癌(如炎性乳腺癌)可能表现为乳房皮肤红肿、增厚,而非明显肿块,定期专业筛查(如乳腺超声、钼靶)是早期诊断的关键,不能仅依赖自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