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教育部营利性幼儿园政策落地,民办园如何应对?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普惠性资源不足、部分民办幼儿园逐利倾向等问题依然突出,为规范学前教育发展,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营利性幼儿园的政策,旨在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部营利性幼儿园政策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我国学前教育经历了从“社会力量办园为主”到“公益普惠为主”的转型,2025年《幼儿园工作规程》首次明确“幼儿园可以依法举办营利性幼儿园”,2025年《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标志着政策导向向“普惠安全”倾斜,教育部营利性幼儿园政策的核心目标包括:

  1. 规范办园行为:遏制过度逐利,保障教育质量;
  2. 扩大普惠资源:通过分类管理,增加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供给;
  3. 维护幼儿权益:明确收费标准、师资要求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政策主要内容

(一)分类管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幼儿园分途发展

政策要求民办园自主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幼儿园,两者在税收、土地、收费等方面享有不同权利(见表1)。

项目 营利性幼儿园 非营利性幼儿园
登记类型 市场监管部门注册,企业性质 民政部门注册,社会服务机构性质
收费标准 市场调节价,需备案 政府指导价,普惠园享受补贴
税收政策 缴纳企业所得税等 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
资产处置 可自主转让、分红 终止办学后剩余资产继续用于非营利性目的

(二)严格准入与监管

  1. 资质审核:举办者需具备法定条件,幼儿园需达到办园标准,包括师资(师生比不低于1:7)、安全设施、保教质量等;
  2. 财务监管:营利性幼儿园需公开收费项目和成本,严禁虚假宣传、高收费;
  3. 质量评估:建立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制度,结果向社会公开。

(三)普惠导向与扶持政策

政策鼓励营利性幼儿园转为普惠性民办园,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租金补贴、生均补助等方式支持其降低收费,多地规定普惠性民办园保教费不得超过同级公办园的2倍,且财政按每生每年2000-5000元标准给予补贴。

政策实施效果与挑战

(一)积极成效

  1. 普惠资源扩容:截至2025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9.55%,其中普惠性民办园占比达43.1%;
  2. 资本退潮:上市企业逐步剥离幼儿园资产,如红黄蓝、威创股份等企业出售旗下幼儿园;
  3. 质量提升:通过分类管理,幼儿园办园行为更规范,师资流动性降低。

(二)现存问题

  1. 转型压力:部分营利性园因补贴不足、运营成本高,面临“转普惠”亏损或关停风险;
  2. 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普惠资源仍不足,农村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未完全解决;
  3. 监管盲区:个别营利性园通过“集团化”变相逐利,需加强跨部门协同监管。

未来发展方向

教育部将持续完善政策体系,重点推进:

  1.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普惠性民办园补贴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2. 强化师资建设:落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3. 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提升幼儿园管理效率。

相关问答FAQs

问:营利性幼儿园与普惠性民办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营利性幼儿园以盈利为目的,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可自主分配利润;普惠性民办园虽为非营利性性质,但面向大众提供普惠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享受财政补贴,且需将收益继续用于办园,两者在登记类型、税收政策、资产处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问:家长如何判断幼儿园是否合规?
答:可通过以下方式核实:1. 查看幼儿园是否悬挂《办学许可证》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非营利性)或《营业执照》(营利性);2. 确认收费是否备案公示,普惠性园收费是否符合当地政府指导价;3. 关注教育部门发布的年度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结果,选择质量达标、信誉良好的幼儿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