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艾滋病最新常识,2025年预防与治疗有哪些新进展?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逐渐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尽管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但通过科学的认知和有效的防控措施,艾滋病已从过去的“超级癌症”转变为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以下从多个方面介绍艾滋病的相关常识,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这一疾病。

艾滋病一些常识性问题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足量的病毒,科学研究表明,HIV病毒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1. 性接触传播:这是全球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无保护的异性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性接触中,黏膜微小破损可能导致病毒进入人体,精液、阴道分泌物和直肠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病毒。

  2. 血液传播:共用被污染的注射器(如吸毒者)、输入含HIV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穿耳洞工具)等均可导致感染,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也存在一定风险。

  3. 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通过及时的抗病毒治疗和干预措施,母婴传播率可降至5%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游泳等不会传播HIV,蚊虫叮咬也不会感染病毒,了解正确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减少对感染者的歧视。

艾滋病的症状与分期

HIV感染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差异较大:

  • 急性期:感染后2-4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持续1-3周后自行缓解,此期传染性较强,但易被忽略。
  • 无症状期:也称潜伏期,平均持续6-8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此期患者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具有传染性。
  • 艾滋病期: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至200个/μL以下,患者可出现机会性感染(如肺结核、带状疱疹)和肿瘤(如卡波西肉瘤),表现为长期发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等。

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控制病情至关重要,高危行为后应尽快进行HIV检测。

艾滋病的检测与诊断

HIV检测是诊断感染的唯一金标准,常用方法包括:

检测类型 检测时间窗口 特点
抗体检测 感染后3-12周 最常用,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快速检测
抗原抗体联合检测 感染后2-3周 窗口期更短,准确性更高
核酸检测(HIV RNA) 感染后1-4周 早期诊断,适用于高危暴露后排查

检测机构包括疾控中心、医院和部分社会组织,检测过程严格保密,若初筛结果呈阳性,需进行确证试验以最终诊断。

艾滋病的治疗与管理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是艾滋病治疗的基石,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延长患者寿命,治疗的关键在于:

  1. 早期启动: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治疗,越早越好。
  2. 依从性:严格按时服药,避免漏服或擅自停药,以防病毒耐药。
  3.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规范治疗,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可接近正常人,且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时,不会通过性接触传播病毒(即“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艾滋病需采取综合措施,重点阻断传播途径:

  • 安全性行为: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量。
  • 避免血液接触:不共用针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纹身、穿耳洞应选择正规机构。
  • 母婴阻断:感染HIV的孕妇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避免母乳喂养。
  • 暴露后预防(PEP):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持续28天,可降低感染风险。
  • 暴露前预防(PrEP):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的阴性伴侣)可提前服用药物预防感染。

社会关怀与反歧视

艾滋病感染者面临最大的挑战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社会歧视,歧视会导致感染者隐瞒病情,拒绝检测和治疗,增加传播风险,HIV感染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权利,公众应通过科学认知消除偏见,给予理解与支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与HIV感染者一起吃饭、握手会被感染吗?
解答:不会,HIV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共餐、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等,目前唯一证实的传播途径是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因此无需担心日常生活中的感染风险。

问题2:HIV感染者的孩子一定会被传染吗?
解答:不一定,通过母婴阻断措施,感染HIV的母亲可将传播率降至5%以下,具体措施包括:孕期开始抗病毒治疗、选择剖宫产分娩、避免母乳喂养等,这些干预措施能有效保护婴儿健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