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策新调整,对文旅产业有何影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策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制度安排,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建设与管理,发挥教育基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特作用,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从规划布局、内容建设、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策

政策背景与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是连接历史与现实、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关键举措,政策明确要求,将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总体规划,通过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政策核心内容

(一)规划布局与标准建设

政策强调“分级分类、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国家层面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要求基地具备完善的展陈设施、专业的讲解队伍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地方层面则结合地域特色,建设一批反映地方革命历史、民俗文化的特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基地在展陈内容、开放时间、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具体标准,确保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创新与教育形式

政策鼓励教育基地深化内容供给侧改革,推动展陈方式从“静态展示”向“互动体验”转变,支持运用VR/AR、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开发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红色剧本杀、情景党课、研学实践等,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政策要求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军队等机构的合作,将教育基地纳入党员干部培训体系、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目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三)保障机制与政策支持

为保障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政策从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在资金保障上,明确要求各级财政将教育基地建设经费纳入预算,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上,建立讲解员资格认证和培训制度,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在管理机制上,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激发基地运营活力。

政策实施成效

近年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策实施成效显著,全国共公布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超过1500家,年接待观众超10亿人次,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以延安革命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基地,通过数字化升级和主题活动创新,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群体参与,地方特色基地如浙江南湖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结合本地红色资源打造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育品牌,有效推动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

未来发展方向

政策明确,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十四五”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规划》,优化基地布局,填补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基地空白;二是深化数字化建设,推动“云展览”“云课堂”等线上平台建设,扩大教育覆盖面;三是强化评估考核,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教育基地实行定期评估,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或撤销称号,确保教育基地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相关问答FAQs

Q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报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A1: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陈内容真实准确、主题突出;具备完善的开放设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年接待观众量不低于10万人次(边疆地区可适当放宽);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讲解人员,能够常态化开展教育活动,还需通过省级文化和旅游、宣传部门的推荐,并经中央相关部门联合评审认定。

Q2:如何提升青少年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与度?
A2:针对青少年群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发分层分类的教育课程,如针对小学生的“红色故事会”、中学生的“研学实践课”、大学生的“主题调研项目”;二是创新互动形式,如设计“红色剧本杀”“情景模拟体验”等参与式活动;三是加强校馆合作,将基地参观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与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四是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动漫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吸引青少年主动关注和参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