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是孩子们放松身心、享受家庭时光的宝贵机会,但随着气温降低和户外活动增加,涉水安全风险也随之上升,冰面嬉戏、热水沐浴、户外水域探索等场景潜藏着安全隐患,家长和孩子需共同掌握安全知识,筑牢生命防线。

寒假涉水安全的核心风险场景
寒假涉水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冰面活动、家庭用水安全及户外水域探索三大场景,不同场景下的隐患特点各异,需针对性防范。
冰面活动:看似坚固的“隐形陷阱”
冬季河流、湖泊、池塘表面结冰,但冰层厚度极不稳定,气温波动、水流冲击、人为踩踏等因素易导致冰面破裂,引发溺水事故,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冰面溺水事故中,青少年占比超60%,多因好奇冒险或缺乏判断能力所致。
家庭用水安全:日常细节不容忽视
家庭中的热水沐浴、浴缸戏水等场景也存在风险,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长时间接触高温热水易导致烫伤;浴缸积水若看护不当,可能造成婴幼儿溺水,据《中国家庭安全报告》显示,家庭溺水事故中,0-6岁儿童占比达78%,多发生在浴缸、水桶等小型容器中。
户外水域探索:陌生环境风险倍增
部分家庭会选择寒假前往海滨、水库等景区游玩,但儿童对陌生水域的危险认知不足,易发生失足落水、被暗流卷走等事故,景区内的排水口、漩涡等隐蔽危险,常被游客忽视。
分场景安全防护指南
针对不同风险场景,需采取差异化的防护措施,从源头减少安全隐患。
(一)冰面活动“三不”原则
- 不擅自前往:严禁在无安全保障的河流、湖泊、池塘等自然水域冰面上行走或玩耍,尤其是标有“危险!薄冰!”警示的区域。
- 不盲目信任冰面:即使看似结实的冰面,也可能存在局部薄弱点(如气泡、裂缝),若需冰上活动,务必选择正规冰场,并穿戴救生装备。
- 不独自行动:冰面活动需成人全程陪同,建议结伴而行,并携带长绳、救生圈等救援工具,遇险时及时呼救。
(二)家庭用水安全“四注意”
| 注意事项 | 具体措施 |
|---|---|
| 水温控制 | 热水 bathing 前先放冷水,并用手肘或温度计测试水温(建议不超过49℃),避免儿童直接接触热水龙头。 |
| 看护责任 | 给幼儿洗澡时,绝不可离开浴缸或让幼儿独自留在有水的空间内,即使短暂离开也应将幼儿一同带走。 |
| 环境安全 | 浴缸、水桶等容器用完后及时倒空,卫生间地面保持干燥,铺设防滑垫,防止滑倒后意外落水。 |
| 应急准备 | 家中常备烫伤膏、创可贴等急救用品,并掌握烫伤后的“冲、脱、泡、盖、送”五步处理法。 |
(三)户外水域探索“五要点”
- 提前规划路线:选择正规景区,避开未开发的水域,提前查询天气和水域情况,避免恶劣天气出行。
- 穿戴防护装备:参与游泳、划船等活动时,必须穿戴合格救生衣,即使水性良好也不可懈怠。
- 远离危险区域:警惕水库闸口、河道漩涡、海边暗流等危险地带,不在水中追逐打闹或做危险动作。
- 教育孩子识别警示:教会孩子认读“禁止游泳”“水深危险”等标识,并告知其遇到危险时的求救方法(如大声呼救、挥舞鲜艳衣物)。
- 掌握应急技能:家长应学习心肺复苏(CPR)和溺水急救知识,遇险时保持冷静,优先寻求专业救援,切勿盲目下水施救。
安全教育:从“知道”到“做到”的桥梁
安全意识的培养是预防事故的根本,家长可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教育,让孩子真正理解危险、学会避险。
- 情景模拟演练:在家中模拟“落水呼救”“烫伤处理”等场景,让孩子练习正确应对方法;通过观看冰面溺水、户外水域事故案例视频,直观感受危险后果。
- 制定家庭安全规则:与孩子共同制定“寒假涉水安全公约”,如“不单独靠近水域”“洗澡必须有大人陪伴”等,并张贴在显眼位置,强化规则意识。
- 利用社会资源:带孩子参加社区、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或参观消防科普馆、水上救援基地等,通过专业讲解和互动体验深化认知。
事故发生后的科学应对
即使做好万全准备,仍需掌握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为生命救援争取时间。
- 冰面落水:保持冷静,不要胡乱挣扎,尽量让身体后仰,口鼻露出水面,双手划水靠近未破裂的冰面,用双肘撑起上身,贴近冰面后滚动爬行,避免压裂冰层。
- 家庭溺水:立即将溺水者移至通风处,清除口鼻异物,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 户外遇险:利用手机定位功能发送求救信息,或通过声光信号(如吹哨、挥镜)吸引注意,切勿盲目尝试自救或施救,以免造成更大伤亡。
相关问答FAQs
问:孩子坚持要去冰面玩,如何有效劝阻?
答:可通过“共情+科普+替代方案”三步法,首先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告知“妈妈知道你想体验冰上游戏的乐趣”,再结合新闻案例或科学实验(如用冰层承重测试)说明冰面破裂的致命风险,最后提供替代方案,如带孩子去正规冰场滑雪、玩冰壶,或在家中进行“冰冻玩具”等安全游戏,满足其探索需求。
问:带孩子去海边玩,如何防止被海浪卷走?
答:需做到“三看两不”:看天气(避开台风、大浪预警时段)、看警示牌(注意“离岸流”警示)、看海浪规律(观察浪高和间隔时间,不在退潮时靠近深水区);不让孩子离开视线范围,不在礁石、防波堤等危险区域逗留,提前告知孩子“若被浪卷走,尽量顺流漂浮,不要逆游,待浪过后向岸边挥手呼救”。
